饮酒损神茶损气,读书应是最相宜,
圣贤已死言空在,手把遗编未忍披。
未必花钱逾黑饭,依然有味是青灯,
偶逢一册长恩阁,把卷沉吟过二更。
前言:春节期间到亲戚家拜访,午饭后家人同亲戚一同逛街。我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借机到亲戚家附近的三联书店独自享受逛书店的乐趣。这家书店在文化路与农业路交叉口金国大厦四楼,三联书店一直是我非常喜爱的书店,图书出版数量广而全,图书质量好。但近几年因为网络购书的方便快捷和价格优势,我很少到三联书店购书了。进了书店后看到该书店还是保持了三联的特色,图书质量好品种齐全,就是价格还是比京东和当当网上的贵,为了表示敬意我还是买了几本书。回到家中把新购的书放到书架上时,突然发现几本1996年我在三联书店购买的图书,书犹如此,人何以堪!叹息世事流水,追忆如梦年华!感此著文,聊做纪念!
梁文道说过:“去书店买书是养成阅读习惯的很好的办法,买不买书是衡量一个人喜不喜欢读书的标志之一。”我非常赞同此观点,因为在我身上就有很重的书店情结。我爱逛书店买书是从我童年时养成的习惯。作为七十年代初出生的人,我们青少年时期没有电脑手机,图书信息来源很窄只有学校的课本和学校图书室的少量图书,我们只有去新华书店购买课外书来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汲取额外的精神营养。记忆最深的是我九岁时爸爸暑假带我到北京旅游,我缠着爸爸带我到王府井新华书店,到那后我惊呆了,那么大的地方那么多的图书,我在那儿呆了大半天依依不舍地走了,买了《上下五千年》和《世界五千年》两套书。这两套书我视为珍宝,独自看了七八遍其内容是倒背如流,它们让我深深地迷恋上了历史。中学时期,爸爸妈妈对我非常宽容,把我的压岁钱给我让我用于买书。我过年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和小伙伴到新华书店买书,那时的我喜爱文学、历史、武侠等图书,买了许多诸如《丘吉尔二战回忆录》《云海玉弓缘》《基督山伯爵》等书。读过这些书后我经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是我们班上的“故事大王”,这让我很有成就感和自豪感。记得上历史课时,老师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是纳粹德国闪击波兰,我在课堂上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是纳粹德国和苏联从东西两线共同夹击侵略了波兰,当时我说完后举座皆惊。老师课后问我看了什么书,我说看了很多二战回忆录,老师说很好还送给我一本《朱可夫回忆录》。从那时我明白一个道理,教科书上的历史不一定是对的,研究历史要全面地看待,要有“多疑、存疑、不信”的心态,要真正的认清历史必须大量地阅读不同国家不同人物写作的历史书。大学毕业后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在专业图书上投入了许多精力,这期间我经常去郑大附近的法律书店,购买了大量法律书籍,在郑大攻读三年的法律硕士时期,为了省钱我经常泡在法律书店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法律书籍,我也经常去西郊的图书批发市场购买打折的书籍。这段时间我虽然在经济上不宽裕但精神上感到很充实快乐,因为我在追求成为一个法学家的梦想过程中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万卷古今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转眼我快到了知天命之年,可喜的是我仍然对买书读书抱有极大的热情,我觉得现在是我读书的最佳时期,因为我经济宽裕没有任何经济和人为的压力,也没有任何功名利禄之心,我现在读书纯粹是追求自由和快乐。就像蒙田所说的:“少年时候,我读书是为了自我炫耀;青年时期,我读书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现在的我则是为了自娱,而从来不曾抱过谋利的目的。”
现在有人说实体书店不久就会全部倒闭,纸质书很快就会消亡。我对此持不同意见,卡尔维诺说:“对于书籍的前途要抱有信心,因为世界上存在着只有书籍才能以其特殊手段给予我们的感受!”博尔赫斯也认为:“书的消失是不可能的,因为书里保存着某种神圣的、奇妙的东西,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寻求幸福、寻求智慧的愿望!”我赞同两位大师的观点,只要这个世界上有同我一样爱买书爱读书的千千万万个读书人存在,书店和书籍就永远不会消失!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电子图书大行其道,纸质书受到严重冲击,但从我个人讲我还是偏爱纸质书。其理由如下:一、纸质书是有形之物是可以摆放在书架上写字台上,它可以让我心理上享有占有感控制感成就感。对于我这样的嗜书如命的人来说,最无法容忍的,莫过于面对一本好书,却无法拥有它占有它。同样道理,嗜书如命的人对自己所有的书敝帚自珍,别人要借走看看,就像是拿刀子割掉自己身上的肉一样。我最大的乐趣是去书店买书后把书摆放到我的书架上,就像一个守财奴不停地往自己的保险柜里放钱一样,我非常享受在我的书房中坐拥书城王侯不换的感觉,如果是电子图书哪里会有这种感觉呢?二、阅读纸质书可以提升我阅读的专注度和阅读的深度。我是一个老派的读书人,我读书时喜欢在书上用笔勾勾划划,对不认识的字做标记和解释,对精彩的句子和段落摘抄下来,在我感到有所受益或困惑的地方作眉批,坚持读书时随手作读书笔记。我一直认为要判断某人是不是一个读书人只要看看他家中是否有书房和书柜,还要看看他的书是否有破旧处,书里是否有勾勾划划和作眉批的痕迹。真正的深度阅读是由文字到作者,由思想到灵魂整个体系的摄入。要洞悉作者深埋心底的鬼火,要拿文字作铁锹深挖人性,由皮肉至骨髓,使人读后酣畅淋漓如痴如醉。我这种读书方法很老派很笨但能达到深度阅读的目的,但你用阅读电子书的方式却达不到;三、阅读纸质书可以享受到一些阅读电子书所不能享受到的赏心乐事。比如每当我买了一本新书一股沁人心脾的气味涌入你鼻中,这种由油墨、纸张混合成的“书香”我认为是世间最好的气味;打开一本书可以任目光在书页上跳跃、可以侧耳倾听、可以抱着它睡觉,静听自己的心跳,而当你在屏幕上阅读电子书时,只是屏幕上发出的光在阅读你的脸,人与书之间没有任何的感情交流;古人关于读书的乐趣有很多,比如“雪夜闭门夜读书”“枕上读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就是指在下雨天下雪天读书的那种悠闲和快乐;还比如“三更有梦书当枕”,就描述了晚上躺在床上读书,读累了把书放在枕下坦然入眠,在梦里仍会为一枕书香而露出微笑的幸福景象;再如恋人夫妻之间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旖旎风光,但我总觉得更好的是“红袖青衫共读书”,我更羡慕的是像李清照.、赵明诚或者钱钟书、杨绛夫妇的“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那样的夫妻共同读以致乐的生活。四、阅读纸质书使我们具有一种优雅的仪式感,给我们带来一些温暖的回忆。爱读书的前提是爱到书店买书,如果没有在书店挑书选书而直接阅读电子书,你作为一名读者在书店购书的仪式感就永远没有了,也丧失了读者优雅从容的挑书选书的独有乐趣。这就像大妈们不愿意让人送菜上门而情愿到菜市场上自己亲自动手挑挑拣拣买回的菜更有乐趣一样。另外我在买书时喜欢在书上盖章,写上买书的一些经过等。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前世今生,多年后当我再读这本书时就会回忆起那些幸福的时光。比如这套96年我在三联书店买的《西方思想家宝库》,当时是我和恋人一起去的,我们都爱买书爱读书但当时囊中羞涩去结账时发现钱不够,她默默地把自己喜爱的几本书放回了书店,坚持给我买了这套书。二十多年过去锦书犹在伊人已去,我不负卿卿亦已,从此两处各看书!每当我看到这套书那种甜蜜与苦涩的感觉就充荡心间!五、从书店购书并阅读书能够更加督促我努力读书学习。作家刘再复说:“真正的读书人最好的生活状态应该是出了书房就进书店,出了书店就进书房。”我深有同感,每当我走进书店我就觉得所有的书都在向我招手,都在笑着对我说带我回家吧,我能给你幸福和快乐。每当我买了书回家时仿佛听到其它的书在低声哭泣埋怨我没有带它们回家。我像罪人一样逃回家中,过了一段时间忍不住又回到书店买走一些书,仿佛这样能减轻我的罪责。我把这些书放到书柜里仿佛听到它们放声歌唱,但如果我很长时间不去看书,它们就仿佛默默地在书柜里发出抗议声,责怪我为什么不和它们对话与交流。它们逼着我不去打牌喝酒进行无聊的聚会和派对,而是走进书房里与它们共度美好的时光,在这里我和它们都得到了快乐幸福!
我并不是盲目的贬低电子图书,电子图书有着独特的优势,它方便快捷容量大而且价格便宜,并且符合“新新人类”的阅读习惯,前途一片光明。我自己读书时也已经结合电子图书的优点进行阅读,比如出差时坐高铁时带着电子书进行阅读,阅读纸质书时一定打开电脑方便随时查询纸质书中的有关知识点及其延伸的部分领域的知识,边读书边在电脑或手机上写读书笔记,写作文章也利用了有关手机程序。但电子书确实也存在碎片化、快餐化阅读的弱点,无法营造深度阅读的氛围与体验,不适合精思细读。但真正让人担心的是,现在的人没有阅读的欲望和能力了!正如专家指出的:“书店的消亡是因为人们阅读的心丢了”!怎么挽回人们热爱读书的心是当今社会的大问题。
我认为要让人们爱读书,一定要鼓励人们自由读书,要不带有任何功利心去读书。当今社会我们绝大多数人读书是为了稻粮谋,是为了升官发财是为了晋升职称考取名校,殊不知读书最忌急功近利,一旦追求功利,往往适得其反。我希望我们读书能够少些功利,少些精神束缚,少些求知欲之外的五光十色的欲望,这样才能得到心灵的安静和自然,才能真正从读书中得到快乐与自由。当一个人通过读书拥有了全世界时,又怎会害怕人生中的孤独寂寞痛苦无聊呢?人世无所住,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2018年2月21日正月初六夜写于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