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重大抉择时,你是习惯听从别人的想法,还是自己心平静气地思考然后做出抉择呢?对于别人作出的解释,我们是不假思索、全盘接受,还是自己思考之后向对方提出疑问呢?
在《学会提问》这本书的第一章里提到,不管是哪一种选择,这都涉及到了我们的思考方式。前者是来自丹尼尔卡尔曼提到的“快思考”,来得自然、迅速,但又特别容易受情感掌控,而后者是“慢思考”,就是使用我们的大脑来吸收和理性评估别人说过的话。即我们常说的批判性思维。
正如乔纳森海特的描述,对情感的依赖就像一头发怒的大象沿着乡间小道一路蹂躏肆虐,而我们的理智则如同一个弱小的骑手竭尽全力地想要控制住这头大象狂热的撒野行为。
可见,理性地掌控自己的信念和结论是多么地重要。而时刻保持批评性思维,则会让我们更加理性地找到对自己有意义的答案。
那么,批判性思维的具体定义是什么呢?所谓批评性思维,即对自己耳闻目见的一切加以系统批判,然后做出回应,这需要一整套的技能和态度。而这些技能和态度都建立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基础之上。
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更好地提问,从而把这些问题融会贯通,最后找到具备可行性的最佳决断,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根据批评性思维的定义,可以分为3个维度去探讨,分别是:
1.要能意识到它们是一整套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
2.有能力在适当时机以适当的方式提出并回答这些问题。
3.积极主动地实用这些关键问题的强烈渴望。
而这本书的目标就是激发我们朝这三个维度全面发展。
那这时你可能会问,拥有批判性思维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1、能够客观评价一些时事热点、文章、杂志等,比如最近热议的林生斌事件,几年前的评论和现在的评论形成了反差。这正是因为当时人们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并没有提出质疑的问题。而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真相冒出,人们便不自觉地改观了。可见拥有批评性思维至少能让我们客观地分析清楚时事热点,而不是盲从盲信。
2.批判一场讲座或演说水平的高低。这点相信我们都可以理解。
3.形成自己的论点。比如在写文章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带着批判性思维去论述,我们常说的正反对比其实就以这种思维模式呈现的。
4、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但是在现实中,批判性思维往往会受到干扰。比如说,有些人不喜欢被别人提出质疑的问题。那此时的我们就要注重策略了。特别是对于朋友或亲人,这点是要特别重视的。
同时,要想成为一名批判性的思考者,我们要时刻保持好奇心和开放的心态,不要让一些思维习惯背叛我们,比如说总坚守自己的信念,或者由答非所问而陷入困境之中,或者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太强等。这些思维习惯容易让我们偏离批判性思维。
因此,只要我们不缺好奇心,只要是发自内心地尊重批评性思维的各项原则,我们就一定能够顺利地跨越这些障碍。
每日一问,你是否有批评性思维呢?如果没有的话,那么就跟随着这本书一起去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