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冰雪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兴发于诗,立身于礼,成熟于乐。”
我理解这个次第不是年龄的顺序,而是一个人心智成熟的历程。这应该是孔子对一个成年人完善人格修养的达成的基本设定。他认为,一个人要达到个性、情操、人格的完成与提升,就得学习兴发灵性摇曳于诗歌、仪态涵养敬持于礼节、快乐自由跳脱于音乐。
因诗来源于性情,反映于性情,性情虽有正直与邪恶之分,当它以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读者就极容易从中汲取美的、善的因素。再者,诗本身就是一种节奏、音律和内容、情感相融合的集美的统一体,正是这种美吸引着读者的兴趣和情感,使声发于其中,心倾于其中,情感于其中。如果长久地读之、诵之,善恶自会分明。
中国向来是温柔诗教的传统,诗歌的意义在于活泼滋润之功,兴发灵性全在于少年、萌妹未开。《毛诗序》曰:“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程子说——古今天下其实天赋异禀的人不少,为啥鲜有成就呢?最主要的是道学不明。也就是说学不由径。就像孔子说的那样,谁能出不由户?大道如青天,可常人往往偏爱走起捷径小路,结果还是弯道超车不成越走越远,待顾来时径,天暮日西斜。
程子曰:天下之英才不为少矣,特以道学不明,故不得有所成就。夫古人之诗,如今之歌曲,虽闾里童稚,皆习闻之而知其说,故能兴起;今虽老师宿儒,尚不能晓其义,况学者乎?是不得兴于诗也。古人自洒扫应对,以至冠昏丧祭,莫不有礼;今皆废坏,是以人伦不明,治家无法,是不得立于礼也。古人之乐,声音所以养其耳,采色所以养其目,歌咏所以养其性情,舞蹈所以养其血脉;今皆无之,是不得成于乐也。是以古之成材也易,今之成材也难。
1. 兴于诗——
失去的年代 空气中弥漫开来
论语里提到《诗经》有17处之多。孔子删繁就简《诗》三百,一言以敝之——诗无邪。
人是万物之灵。小孩子启蒙兴发全在于诗歌,这是三字经的年代诗歌存在的价值,唱诗当背书,比现在死读书愉快多了。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孔子说:“我的弟子们哦、为什么你们没有人研究诗呢!读诗,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集体思考关联性,可以学得讽刺方法(怨讽喻、提高情商说话婉转)。近、可以运用其中道理来侍奉父母双亲;远、可以用来服务君上;而且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诗经里的现代人叫不出的植物和动物太多了,避免五谷不分四体不勤)。”
孔子就曾经严厉训诫对自己的儿子孔鲤(字伯鱼),(孔鲤好像没有儿子子思(孔子孙子)有名望,孔鲤的名字来自于出生时君王送了一个鲤鱼给孔子,夫子超开心的就给儿子这名字了,并且强调字“伯鱼”)———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译文】
孔子对伯鱼说道:“你研究过诗经里的《周南》和《召南》了吗?一个人假若不研究《周南》和《召南》,那和傻乎乎面对着墙壁而站着有何区别!”
《周南》、《召南》意境美而字词简腴。正墙面而立——,孔子的意思就是你被堵死了!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是这样吗!大道如中天,光照似通衢,结果人人自立一堵心墙而无法穿越。正如朱熹云:“言既其至近之地,而一物无所见,一步不可行。”
钱穆曰:本章见孔子之重诗教,又重礼乐之化。后世诗学既不尽正,而礼乐沦丧,几于无存,徒慕于孔子教于语言文字间,于是孔学遂不免有若为干枯。其实以前的教学相长的经验是很有趣的,弟子和老师一起在暮春三月风暖暖的吹着,在祁水河畔大声唱诗弹琴沐浴,阳光温煦普照大地山河静好,人人谈着理想人生,就是这样的梦一样的学习生活状态,太美好!俱往矣!哪一个成年人没有边背单词边童年愉快玩耍的日子呢。
2. 立于礼——
人是一支会思考有思想的芦苇!长大以后懂得和制作各种规则规章制度。
古人对礼的概念———礼:恭敬辞让,礼之实也;动容周旋,礼之文也;冠婚丧纪、射乡相见,礼之事也。事有宜适,物有节文,学之而德性以定。身世有准,可执可行,无所摇夺,礼之所以主于立也。(李塨)
有一个家伙一直怀疑孔子老师可能有开小灶,对自己的儿子有特殊的教育方法,想知道考上名牌大学的捷径。有一天偷偷跑去套老师的儿子: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译文】陈亢向孔子的儿子伯鱼问道:“您在老师那儿,也得着与众不同的传授吗?”
答道:“没有。他曾经一个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过。他问我道:‘学诗没有?’我道:‘没有。’他便道:‘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我退回便学诗。
过了几天,他又一个人站在庭中,我又恭敬地走过。他问道:‘学礼没有?’我答:‘没有。’他道:‘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我退回便学礼。只听到这两件。”
陈亢回去非常高兴地道:“我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知道诗,知道礼,又知道君子对他儿子的态度。”
陈亢(子禽)有点小私心小诡计是不是?居然不相信老师喔。孔子曾说“二三子以为吾有隐乎?我没有啊!我没有任何隐藏”!不过从以上对话我们可以猜出儿子和弟子们混在一起学习。孔子也没有过多关注关心分给儿子,甚至要儿子看到他一个人在院子里独立思考的时候,主动去靠近父亲。从后来的文献资料也没发现孔鲤的天赋异禀和成就,倒是他儿子也就是孔子的孙子子思一鸣惊人编写了《中庸》传世之作。
那我们接着可顺着《大学中庸论语》厘清思路:
《论语后案》曰:以圣门之学诗言之,于邱隅黄鸟之绵蛮而惕人之知止,于妻子兄弟之和合而喜亲之能顺,于高山景行而思好仁之心,于诸姑伯姊而思尊亲之序者,夫子也。于倩盼素绚而知礼之后,于切磋琢磨而知学之进,卜氏、端木氏也。于鸢飞鱼跃而知化之及于物,于衣锦尚絅而知文之恶其箸者,子思也。推之《坊记》言睦族让贵齿,大学言治国平天下,皆引《诗》以为证,亦夫子之教也。
以下是《诗经》里的兴观群怨的次第工夫,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层层打开方式: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止于至善。鸟宝宝都知道停留在哪里,人焉能不知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魏·阮籍《咏怀·昔日繁华子》:“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宋·陈师道《菩萨蛮》词:“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古礼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男女结合才组成家庭。女子出嫁,是组成家庭的开始。朱熹《诗集传》释云:“宜者,和顺之意。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实际上是说新婚夫妇的小家为室,而与父母等共处为家。
于是,有了尊亲和家。
至于后面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绘事后素、切磋琢磨”,限于篇幅以后再逐一展开解读。
3.成于乐——
人不无自由,却又无所不在枷锁之中!
你可以觉得生活在天堂,也可以是不停的在地狱般的煎熬。万事只在你一念之间。
成于乐——孔子所谓“乐”的内容和本质都离不开“礼”,因此常常“礼乐”连言。他本人也很懂音乐,因此把音乐作为他的教学工作的一个最后阶段。
(1)音乐教化 大有功效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
【译文】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才把音乐[的篇章]整理出来,使《雅》归《雅》,《颂》归《颂》,各有适当的安置。”
朱熹曰:乐有五声十二律,更唱迭和,以为歌舞八音之节,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渣滓;同时也可以从《正义》里明白:“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于是,诗得其位,乐得起正。音乐是诗歌的另一种语言表达方式,音乐的开合启承教化功能,我会放在季札讲乐那个章节后续。
(2)不能知行合一,学礼乐何为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译文】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以政治任务,书呆子气却一事无成;叫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地去谈判酬酢;书啊,你白白读得多好笑喔🤭!有何用处呢?”
“不能专对”——古代的使节,只接受使命,至于如何去交涉应对,只能随机应变,独立行事,更不能事事请示或者早就在国内一切安排好,这便叫做“受命不受辞”,也就是这里的“专对”。同时春秋时代的外交酬酢和谈判,多半背诵诗篇来代替语言(《左传》里充满了这种记载),所以诗是外交人才的必读书。而通晓音乐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孔子的另一个偶像季札出使齐国时,天才外交家的表现神采璋焕,把齐国人都惊住了。此处按住不表,详文请看我后续解读——《论语》8.15。
论语最后一句也是说:不学礼、无以立;不知言、无法知人。《集说》:“诗本人情,有美有刺。其为言既易知,而吟咏之间,抑扬反复,其感人又易入,故学者之初所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于此而得之。”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里最后一句放在这里,反复强调无礼不立,定有深意吧!
【参考文献资料】
《论语集注述要》:“其学诗而有所兴,乃诗之教孝者可以兴于孝,教贞者可以兴于贞,兴于善则恶不期远而自远。兴之为义,因感发力之大,沁入于不自知,奋起于不自已之谓。是惟诗歌为最宜。”
朱子:“礼以恭敬辞逊为本,而有节文度数之详,可以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故学者之中,所以能卓然自立,而不为事物之所摇夺者,必于此而得之。”《集笺》:“季氏篇‘不学礼,无以立’,尧曰篇‘不知礼,无以立’,则立必于礼也。”
钱穆:“乐者,更唱迭和以为歌舞,学其俯仰疾徐周旋进退起迄之节,可以劳其筋骨使不至怠惰废弛,束其血脉使不至猛厉偾起。”朱子:“故学者之终,所以至于义精仁熟,而自和顺于道德者,必于此而得之,是学之成也。”
《论语注疏》曰:此章记人立身成德之法也。人修身,当先起于《诗》也。立身必须学礼,成性在于学乐。
张栻曰:此学之序也。学诗则有以兴起其性情之正,学之所先也。礼者,所据之实地,学礼而后有所立也。此致知力行,学者所当兼用其力者也。至于乐,则和顺积中而不可以已焉,学之所由成也,此非力之可及,惟久且熟而自至焉耳。
朱子曰:按《内则》,十年学幼仪,十三学乐诵诗,二十而后学礼。则此三者,非小学传授之次,乃大学终身所得之难易、先后、浅深也。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明经学之有益于人也。人止一心,兴、立、成乃学者因心之获,《诗》、礼、乐即学者治心之资。言其序虽有先后,究其归总无内外。
《论语正义》曰:夫子时,世卿持禄,人不由学进,故学制尽失。圣门弟子,自远至者,多是未学,夫子因略本古法教之,学《诗》之后,即学礼,继乃学乐。盖《诗》即乐章,而乐随礼以行,礼立而后乐可用也。身通六艺,则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实效也。
刘宗周曰:天地之化,生于春,长于夏,敛于秋,成于冬,而化功毕矣。六经之教,皆以阐人心之蕴,而示人以为学之方也。《诗》以劝善惩恶,教主兴,故人得之以兴,兴以人心所自兴也。礼以范情约性,教主立,故人得之以立,立以人心所自立也。乐以穷神达化,教主成,故人得之以成,成以人心所自成也。诗礼乐之教,君子无日不从事焉,而所得有浅深。故所资于六经者,若有先后之不同如此,君子亦循序以造之而已矣。
陈祥道曰:学始于言,故兴于诗;中于行,故立于礼;终于德,故成于乐。礼乐者,成人之事;诗者,养餋(juàn)之具。孔子之于小子,则曰:“何莫学夫诗?”于成人,则曰:“文之以礼乐。”此礼所谓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者也。
蕅益大师曰:读诗而不能兴,读礼而不能立,习乐而不能成,何用诗礼乐耶?
云门隐者按:修身,立身,成性也。周,乃礼乐之文明。礼根于敬而行于外,有以劳之;乐入于耳而成其性,有以养之。礼乐者,儒学之秘法也。而今不传也,悲夫!
【附录】
刘宗周曰:诗只是思无邪,礼只是敬,乐只是和。兴于诗,兴于善也;立于礼,立于敬也;成于乐,成于和也。
陈祥道曰:兴于诗,非不学礼也,特不可谓之立。立于礼,非不知乐也,特不可谓之成。《礼》曰: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学记》之教人,亦先之以安弦;夔(kuí)之教胄(zhòu)子,亦先之以乐。于此言成于乐,则乐者学之所终始也。荀子曰“学始于诵诗,终于读礼”,是可以与立也,以为学止乎此则未也。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集释》《论语集说》《论语正义》《论语新解》《论语全解》《癸巳论语解》《论语意原》《论语后案》《论语学案》《论语点睛》《论语说》《论语古注集笺》《论语集注述要》《汉书》《毛诗序》《四书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