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暴力比肢体暴力更可怕

许多人在育儿方面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许让你感到头疼、焦虑,比如:孩子早恋、叛逆、厌学、沉迷游戏、考前焦虑等等。清心渡金牌心理咨询导师张老师,每天带你了解一点育儿小知识。

上海市一次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显示,约有20%的学生存在着心理向题。各种心理障碍中,神经症状的比例最大,占42%。在辽宁,1.7万中学生心理素质检测表明:心理异常的比率高达35%,心理疾病的比率达5.3%。具体反映到行为上,主要表现为厌学、出走、自杀、早恋、打架、骂人等。

孩子的心理问题,无不可以上溯到家长对孩子造成的精神压力上。如今的年轻父母对子女不再有长辈那种“棍棒之下出孝子”的陈旧观念,靠体罚孩子而达到家教目的的做法,已被大多数父母放弃。但是,一些年轻父母因望子成龙心切,或有意,或无意,采取讽刺、挖苦、揭短等手段,对孩子造成了程度不同的精神伤害。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暴力虐待。

“你看人家小玲,家长什么都不用管,她一回家就自已学习,年年拿奖状,你倒好,给你买这买那,你什么时候拿过一张奖状给我们看看?怎么我们就不能摊上一个好孩子呢?”

“多大一点儿孩子,还跟我们谈隐私,你小时候吃喝拉撒睡都是我一手照料的,现在看一看你的日记,了解一下你的思想状况,犯得着这样大吵大闹吗?你有没有一点儿尊重父母的意识?”

说这些话的家长,思考过已经在学习上感到挫败的孩子此时对家长的期待吗?思考过开始懂得羞怯、开始总结自己的生活的孩子此时对家长的期待吗?有没有意识过你正在对其施虐呢?

人们提起虐待孩子时,往往会认为体罚才算虐待孩子,而忽视了情感上的虐待。所谓精神虐待,指的是危害或妨碍儿童情绪或智力发展,对儿童自尊心造成损害的长期重复行为或态度,如拒绝、漠不关心、批评、隔离或恐吓,最常见的形式是辱骂或贬低孩子,如当孩子犯错误做错事后用污辱性言语指责他们;对孩子的话不信任,总是把坏事想到孩子的头上;将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孩子的优点相比,让孩子自惭形秽,看不到自己的优点等。

6岁的小明很喜欢咬指甲。他的母亲看了很生气,用尽了各种方法来纠正小明,小明还是改不掉坏习惯。小明的母亲暴跳如雷,每次一看到小明咬指甲,她就大声骂道:“如果你再咬指甲,妈妈就离开这个家,不要你了。”小明吓得哭了,很怕妈妈真的离开他。他每天做噩梦,梦见妈妈丢下他。

可见,精神上的暴力虐待同肢体上的暴力虐待一样可怕,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也越深。心理学家指出,幼年受过精神虐待的孩子,成年后会出现较多的心理与行为障碍及个性弱点,难以适应社会。孩子入学后,性格孤僻内向,敏感易怒,很难与同学相处,在班级中极易成为不受欢迎的人,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还容易出现反社会行为。

管教孩子是天下父母的重任,是一门学问,同时它也是成为一位好妈妈的必修课。要避免出现精神上的暴力,父母们首先要具备一个稳定的心理状态,要学习如何稳定自己的情绪,尤其是面对犯错误的孩子,切莫要怒不择言。

其次,父母要学习使用正面鼓励的语言与孩子沟通,把孩子当作与自己一样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尊重孩子的人格,以平等的、朋友式的言语与他们交流,切莫高高在上,随意训斥。

再有,父母要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身体语言以促进亲子关系;用以身作则的方法去强调和坚持某些基本的人生准则,这比用语言向孩子灌输效果要好得多。切莫禁止孩子不做的,自己却我行我素地做,要求孩子做的,自己却不做。

最后,要懂得接纳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要严守“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让孩子知道家门永远为他而开,父母永远关心他、爱护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