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吊落窑,滴滴民工汗:难忘的童年记忆8.25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好转,农民逐渐解决了温饱问题,居住条件比也开始逐渐改善,不少人家纷纷将土坯房改建为砖瓦房,带走廊的砖瓦房,还逐渐出现楼房。因需用大量砖头作建筑物,故农村的小土窑遍地开花,生产产品砖头也就供不应求。

在我家乡村里就有2种不同小土窑,先建的土窑坐落在一个废弃的围堤上,依围堤而建,如同一个大锅盖高高的覆盖在地面上,是专门烧制乌砖即青砖。后建的是一个小型轮窑即吊落窑,只能烧制红砖。这吊落窑离我老家不远,在我姑妈家的西边,我放学了也常去玩。

吊落窑像是一个倒放的大烟牛,它座落在一个高大的土堆上,远看,高高耸起,足有十几米(估计)高,周边大部分是坡度极大的斜坡,人无法樊登。但有一条长长的引道直达它的制高点,最上面还有一遮阳挡两雨的棚子。

它与依围堤而建的小土窑有类似之处,也需建在地势落差大的一个地方,但它只有两个口,最上面是个方形入口,像似一个大方井,又有点像现在的垂直电梯,一直通到底部地面,与底部呈九十度的一个过道即出口。

当年,吊落窑兴起的时候,农村经济条件也进一步变好了,它烧制的红砖有了不小市场。本地农民建房一开始是不用红砖的,据说红砖的耐风化、腐蚀是比不上乌砖的,人们普遍不太用红砖,导致其价格便宜点,且建房若用红砖,一般还需用混凝土粉刷外墙,无疑这又增加了建房成本。

这个吊落窑是如何生产产品的呢?选黄泥土作原枓,机械制湿砖坯,砖坯垒成堆风干,将干透的砖坯运到窑入口处皆是一样的。而从装窑起,两者就大不一样,吊落窑的装窑必需从最上面的入口处装入干砖坯,必需按一定方式摞好以后,还需同时撒上适量的煤炭于砖坯上作为唯一的燃料。每次看见有人装窑时,一柱柱的青烟燎绕,近闻有刺鼻的味道,近听有点煤炭燃烧发出的"嗤嗤″声,装窑工人脸上不时落有一块块的黑灰。

这吊落窑的工人中,最为辛苦的莫过于两种工种,一为运砖坯到窑顶的,二为卸载烧制好的红砖,这两种工作非得年青的壮劳力。前者是两人合作,一人推独轮车,另一人在车前拉扦。他们先将砖坯装上独轮车,从引道脚下的平地就开始发力,沿着长长的坡度极陡的引道一推一拉向上冲,越走越高,也越用劲越艰难。每一次上行运砖坯,对两人都是体力极限的挑战,更是对其人生的一种磨炼!

这吊落窑是如何烧制红砖的呢?实际上,砖坯从最上口装入时,即开始了烧制过程,一直卸载烧制好的红砖也是极其艰险的工作,砖坯每烧制一段时间后,便在出口处卸载一定数量的刚烧制好的红砖。此时的出口处温度特高,不时有煤渣和未烧尽的煤炭火星落下,刺鼻的气味经久不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