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你好,李焕英》上映五天,总票房超过15亿,导演贾玲也打破刘若英《后来的我们》13.6亿的纪录,成为中国票房最高女导演。
大山里走出的平凡女孩
1982年,贾玲出生在湖北襄樊大山里一个家境贫寒的四口之家。
在她19岁的时候,姐姐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大学,但是为了让贾玲能够走出大山,姐姐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
同一年,贾玲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喜剧班,并拜冯巩为师。
刚上大学一个月,母亲为了让她生活得更好,去做兼职,帮别人拉稻草,拖拉机上的稻草堆得很高,而只有5分钟的路程就到家了。妈妈怕稻草倾倒,就坐在了上面,没想到出了意外。
这件事情至今让全家人无法释怀。
母亲去世的时候,留下了一点钱,做贾玲的学费,但是生活费却没了着落。
父亲因为母亲的去世,内疚自责,从此一蹶不振。所以从此后,比她大5岁的姐姐便担起了供妹妹上学的担子。
那时姐姐每月800的工资,几乎把大半都寄给在北京的贾玲。
提起这段经历,贾玲的姐姐贾丹后来接受采访时还十分自责:“我现在挺后悔的,因为那时候我不知道北京的消费水平怎样,我以为每个月给她寄的钱,是我工资的一大半,就觉得已经是很多钱很多钱了。很久以后,当我自己到了北京,我才知道,为什么我妹妹每个月都在问我要钱。因为我当时每月寄给她的那点钱,对于在北京打拼的妹妹来说,真的是杯水车薪。”
遇贵人,上春晚,一战成名
大家都知道,春晚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舞台,如果能够登上春晚,对一个演员来说,可以说是人生的最大机遇。
赵本山、宋丹丹、范伟、姜昆、牛群、刘谦等人,都是因为春晚出名的。但是说到底,无论是哪个舞台,还是要靠实力说话。
也曾有无数演员,有机会上了春晚,但一次过后就从此沉寂,再也不被人记起。
所以,在得到师傅姜昆推荐,得到上春晚的机会后,贾玲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她卯足了劲用心准备,只为在春晚上能被观众记住。
终于,在2011年春晚的舞台上,贾玲和搭档白凯南因为小品《大话捧逗》一战成名,几乎一夜之间,全国几亿人都知道了这个身材微胖脸盘圆圆,一笑就露出两个小酒窝的女孩,记住了她说相声时的幽默和才华。
春晚之后,贾玲在舞台上亮相的机会比以前多了许多倍。
贾玲真的出名了。
心中难舍的结,成逐梦最大动因
自从上大学那年母亲去世后,贾玲和家人都不愿再提及那段往事,她甚至觉得,没有母亲在,即使自己成名了,成功了,以后的人生也不会有真正的快乐。
这成了她三十多年人生中最大的心结。
直到201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觉得,或许把母亲的故事写出来,搬到舞台上,会更有意义,不管是对自己,对观众,还是对母亲而言。
那个时候,她刚刚组建了大碗娱乐,并带队参加了一档竞演类综艺节目《喜剧总动员》。
为了让第一部作品更有意义,也为了让自己少些缺憾,她决定将母亲去世的真实故事改编进作品中,这就是后来在《喜剧总动员》上爆火的小品——《你好,李焕英》。
小品《你好,李焕英》一经播出,即成为贾玲生命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因为这部作品,贾玲不光在喜剧界火了,在网络上也火了。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这部作品带给她的,除了事业上的巨大成功,还有内心的慰藉。
就像贾玲自己说的:“从2016年演完那个小品以后,我去给妈妈烧纸,忽然发现那一年我给她烧纸的时候心情没有那么沉重了。我就心想也许,我也许有资格能够是不是这么做,能够让自己更快乐一些”。
随着小品的不断成功,她有了将这部作品搬上大荧幕的念头。
要知道,要把20分钟的小品,改编成120分钟的电影,并不容易。无论是对剧本的反复打磨,还是演员与剧本内容的磨合,每一个过程都十分艰难。
尤其对于剧本,她从最初开始写,到最终定稿,用了整整3年时间。临近开拍前,她仍然在不断调整内容、认真打磨每一个细节。
即使如此,她也从未想过放弃,或者差不多就行了。受贾玲的影响,参与电影拍摄的沈腾、张小斐等人,也都十分用心投入,因为作为好友,他们比谁都清楚,这部作品对于贾玲的意义。
正如贾玲自己所说:“拍《你好,李焕英》,是我这一生为母亲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多苦多难都要把它做完,它对得起我对妈妈的感情,我也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你们看。”
电影杀青后,贾玲发了一条微博:

现在,看完电影,再看这条微博,就更让人有一种复杂难言的感受。
无论如何,电影拍出来了,并且大获成功,贾玲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母亲李焕英,都有一个交代了。
痛苦的唯一意义,是让我们成长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有人说苦难就是不幸。是的,苦难常常把人逼到无奈和困惑的地步,可你也往往因此得以最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句话在贾玲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因为母亲的去世,因为对母亲的愧疚,她一刻不停地向前奔跑,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想要让母亲为自己骄傲。
现在,她终于可以轻轻松一口气,对自己说:我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