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  | 《三年级人物语言描写练习》(二)

      话题2.习作教学中,于老师讲解提示语的位置变化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

      一.在引导中自主

      于老师在讲解提示语的位置变化时,采用内容对比的手法,用同样的内容,变化提示语的位置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而指导标点符号的变化,使学生明白: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前面,“说”后面是冒号;放在说的话的后面,“说”后面是句号;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中间,“说”后面是逗号。

      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提示语的变化,这就是自主学习,不是靠教师灌输。提示语变化标点也随之变化,也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发现的,这就是善于诱导。

      于老师的课堂总是在循循善诱中,让学生学得自如,学得自主。

      二.在对比中感受

      于老师问到:你喜欢第一篇,还是喜欢第二篇?学生纷纷表达过自己的想法后,于老师说:是的。这两种形式都可以。不过,我主张提示语适当变化一下。提示语的位置变化一下,就显得活泼些,不死板。

      随之在于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抄写第二遍短文,要求:我怎么写,你们就怎么抄,要做到字迹工整,格式正确,不抄错标点符号。

      于老师在这一环节不但巩固了刚才分点写和提示语变化标点变化的示范,并且让学生亲自动笔落实到纸面上,且对字迹工整与否也有要求,可谓一举三得。

      话题3.在这节课中,于老师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的?

      一.情景表演增强趣味

      第二节课,于老师利用一只小猴子跟妈妈要桃子吃的一组对话进行导入,引导学生扮演小猴子和猴妈妈表演对话。于老师在指导学生表演的时候,进行示范表演猴子的经典姿势:双手提起,十指下垂,放于胸前,同时,脖子一缩,眼睛一眨。抓耳挠腮。

      示范后,学生再表演。这样的师生表演,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更收到了不可替代的教学效果。

      二.讲评修改收获写法

      写作指导时,于老师提出具体的要求:第一,写对话要分段;第二,写好提示语——把猴妈妈和小猴子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写下来,同时尽量做到“变化”——让提示语搬搬家。先起个题目,再写。

      在修改阶段,于老师再次出示自己写好的那段话,学习老师是怎样写对话,怎样点标点的。再看看自己写的,有没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有,就改过来。

      修改是习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自改、互改、反复改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此言不虚。

      于老师在讲评作文的过程中,抓住提示语位置来分析,是对训练点的总结更是引导学生实践的过程。

      经过有情有趣的表演,在写话实践中得以运用,在展示的学生佳作里看到了于老师课堂指导的有效性。

      郭校长说:准确,生动,有效的课是一节好课。于老师的课堂就是这天朴实无华,却低负高效,这样的课堂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并践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