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对国内的作品陆续在增多阅读,早期的阅读量却是少之甚少。之所以如此,一来二去的原因,优秀的国内作品都免不了提“文革时代”。
读得多了,越发觉得那个过往是不可思议的扭曲变迁;对于那群从艰难困苦年代,挺过来的文人或平民百姓多是心生怜悯。
除了同情外,还滋生一丝恨意,义愤填膺的情况下选择,罢读了许多有关此年代的书籍。
《采桑子》是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清末年间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满族一位名存实亡的镇国将军,一生娶过三房夫人生育了十四个子女,男女各半,兄妹之间的命运迥乎不同及整个家族衰败的故事。
作者叶广芩,对一个时代的变革,一个世家的没落,刻画地阐述的观念颇多,而我的感受单一,独对亲情的流失有着巨大的共鸣。
纵观整个历史长河中,苛政暴虐、政府软弱无能、民不聊生等必然是促成新旧朝代更替原因,这个规律并不可怕,痛楚是世态炎凉下的亲情追随更替,变得荡然无存。
40年代中,老二、老三、老四为一个话剧女演员,争前恐后打得火热。转而走进文革,却成了三人避之若浼之人,兄弟间相互抹黑、肆意捏造无证之罪,老二深受其害不堪其辱,吊死自家后院桑树。
因此变故,老三、老四搬离老宅后誓死再也不踏入家门。
金家老大;位居国民政府要职,三格格;系北平地下党员,二人同为一母所生。1947年蒋介石发出“戡乱”动员令,被逮捕了入狱。家人求助让他念及手足至亲之情,予以营救妹妹,得到回复尽是如下:
“舜铻对父亲说,将受命之日即忘其家,一切当以国家为重,不能徇私情。舜钰所以有今日,全怪她自己,家中弟妹尚多,当以此为鉴,警之。”
“如果说老大对三格格的做法尚有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各尽其主的成分在其中,可以暂且不记嫌他那些直接的间接的血债的话,那么他对老七舜铨的所作所为,则直接说明了这位所谓公而忘私者,实则是个寡廉鲜耻的自私小人。”
全然不顾道德伦理,乘人之危与老七的恋人结为夫妇。
老七忠厚老实半辈子,直到中年才得以娶妻,急需兄长老三、老四出面主持大局。宴请二人,回复声明拒接踏进老宅半步,权衡之下,老七只能被迫在妻子娘家拜堂成亲。
成婚当天,老三、老四在一众亲友的见证,恶言相对、拳脚相向大闹婚礼现场,尽显一个名门家族走向没落后的粗鄙百态。
我天真地认为,老二的枉死让老三、老四心生愧疚,会格外懂得亲情的可贵之处,事与愿违,依旧地自私自利。
况且远离家乡的老大,时隔多年才回国探亲,见到众多兄妹仅在世的两人,流露出的冷淡更让亲情贬低得一文不值。
正如书中所说“并非如报上经常所载,海峡两岸亲属相见,抱头痛哭,倾诉离别之苦,使观者也为之泪下。我们家的亲属相见除了冷淡以外,更多的是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尴尬。”
现实中关于亲情流失的悲痛,自己见得多又是置身于其中。好友结婚在家中宴请宾客,隔壁的中年邻居突兀得打破了欢喜景象,上映了一出兄弟相残的戏码,事出因由无非是利益相争。
外婆生养了六个子女,母亲排行老三,上有两姐下有两弟一妹。在对待尚在的老人赡养问题上摩擦不断,姐弟之间起了争执产生了隔阂,导致了其中两姐妹跟我称为大舅之人变得老死不相往来。
孰是孰非作为子女,自然站在自己的母亲一方,上一辈的亲情近似书中记录的故事,慢慢地在消亡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