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重新阅读了李笑来关于元认知能力的文章,还有万维刚的《万万没想到》,对锻炼元认知能力的方法和刻意练习有了新的认知。在这里作一下摘要笔记和心得笔记。
一、元认知能力是什么
元认知能力: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
所谓可以用来解放自己的“心智”,指的就是“具备足够元认知能力的大脑”。
认知能力好比是马,而元认知能力是马车夫。
马车夫要驾驭马,但是马如果不听话,两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最终屈服。
回想一下自己的生活,有多少次是马随意地拉着马车跑,而不顾马车夫的指令。这其实就是我们脑中的元认知能力不够,导致无法好好控制认知带来的结果。
二、如何通过刻意练习来提高元认知能力呢?
有三种方法:
1.坐享
这种刻意练习有不同的名称:打坐、禅修、内视、冥想,等等。
这种刻意训练方式非常简单:
找个计时器,定时 15 分钟以上(以后再慢慢加长);
找一个舒服的姿势(起初不一定要用不习惯的“正确姿势”,但最好“挺直脊背”);
闭眼(有人即便睁眼也能做到);
缓慢均匀地呼吸(不一定要刻意控制);
把你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呼吸上(别在乎自己走神了,发现自己走神就再回来);
根据BBC和Hubbub的联合调查,最有助于休息的活动前三名分别是:
阅读
亲近大自然
独处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活动无一不是让你安静下来,慢慢把注意力拉回到自身的活动。
调查人员之一的心理学家Ben Alderson-Day说:“人们在独处的时候,更容易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觉、身体以及情绪上。”
坐享和它们的原理其实是相通的。通过主动地全神贯注,让元认知能力彻底放松。
这个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但是体会过这种快感的人是根本没有办法停下来的。
2.兴趣
全神贯注是另外一种刻意训练元认知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进入全神贯注状态而使元认知能力彻底放松……
我们这里所说的,其实是“主动的全神贯注” 。主动的全神贯注,相对于被动的,多出了至少一个维度:
专注于提升某个特定的技能。
在全神贯注地磨炼任何一项技能之时,元认知能力彻底放松,而注意力全部用来去感受每一个感官的刺激,进而调整自己的每个动作,甚至每个意识与理解,最终达到比前一刻更好的地步,在这个过程中,大脑皮层更多的沟回形成,更多的动作变成“下意识即可完成”的动作……直至结束的那一瞬间,休息完毕且“精力充沛”的元认知能力再一次被激活,清楚地意识到刚才的一切,幸福感“突然而生”,又因为元认知能力的存在,那幸福感格外强烈。
在进入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某一处,却又不是用来思考的时候,大脑相当于被主动有意放松,于是,在这种状态下,有些原本相互并没有联系的脑细胞之间产生了一些“意外的联系”……换个说法,就是“主动做梦”,那梦境当然有好有坏了。不过,理性的人都知道,恶梦并不可怕,因为它们不是现实。
我们好多人一直没能培养起一种或者多种兴趣,很大的原因是自己没有好好呵护好自己的兴趣。想想读书时候那些成绩好的同学为何基本上是每科成绩都很好就知道了。
实际上大多数人最终能够长期保留着自己的兴趣,基本上是因为这个正循环被启动了:
有兴趣——刻意练习——做的更好——更有兴趣——继续刻意练习。
“兴趣”和“练习”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兴趣,你可能不会坚持去做枯燥的练习;没有练习,原本的兴趣也会很快枯竭。
3.反思
每天花上十分钟左右,反思一下自己的思路和思考结果,琢磨一下自己的想法有没有逻辑谬误?琢磨一下自己的想法从何而来?又缘何走了那么个思路?有没有其他可能的思考结果?琢磨一下自己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琢磨一下那些影响因素究竟有没有根基,有没有道理?
三、三种方法的内在关系
经常健身的朋友应该知道:
充足的休息也是健身的重要环节。
健身除了需要你在健身房挥汗如雨之外,还需要你给肌肉一个充足休息恢复的时间,这样才能收获最好的效果。
锻炼元认知能力其实也是类似的过程。
反思就相当于你不断地运用元认知去锻炼,而坐享和兴趣则更像是你在放松恢复的过程。
这种“张弛有度”的训练方式会让你逐渐找到锻炼的节奏,每次刻意训练的时候效果也会越来越好。
对于这种刻意练习,万维钢老师总结成以下四点:
1.只在“学习区”练习;
2.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3.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4.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每个技能的获得都需要经过刻意练习。刻意练习背后的原理都是相通的,但每个技能具体的刻意练习方法却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行业的顶尖者需要教练,需要老师,需要及时的反馈。
刻意练习注定不会舒服。
对于刻意锻炼我们的元认知能力,我们如何找到反馈呢?
每个人的文字就是每个人的想法。
你在读别人的文字或留言的时候,就是在拿对方的思维方式和自己的作对比。看看哪些方面和你想的一样,哪些方面和你想的不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种锻炼元认知的过程,也是对你学习效果的一种反馈。
还有,如果你有记录的习惯,阅读过去的文字就相当于和过去的自己对比,反过来检验这段时间自己思维方式的变化,以及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这也是另一种反馈,让你能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成长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