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我的梦想是做一名售货员。我觉得站在柜台里边卖东西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情。上小学的时候,我想做一名作家,不是因为自己文笔多么出众,只是因为上了学,梦想必须升级。长大后,我真成了一名销售,但我不是商场的售货员,而是一名外贸销售,把国内的东西,卖给不同国家的人。
就这样我工作了10年。10年的时间足够漫长,漫长到我已经习惯了这份工作,也分不清自己到底是不是喜欢。一次跟老公聊天,他说如果你以后要换工作的话,就做自己喜欢做的工作,不用为了工作而工作。可是,什么又是我喜欢的工作呢?
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我发现这么多年的经历,不仅消磨了激情,不清楚自己真正所喜欢的事情,而且,我正在变得越来越无趣。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了这些?
一是思维固化,不愿意改变。大多数人都听过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当水是冷的时候,青蛙在里边舒适自如。等温度慢慢升高时,青蛙也没有任何不适,等到温度致命时,青蛙已经跳不出来了。环境就像一个大熔炉,当你做一份工作足够久时,你的思维就会被固化,等到危机真正来临时,已经来不及改变。这是内因。而社会的外因也强迫你困守其中。比如工作招聘,用人单位总是要求有相关工作经验。也就是你未来的职业走向,很大程度上由你毕业后最初几年的工作决定,很难跳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不花费巨大力气,你就无法挣脱。于是,大多数人选择了放弃,每天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看肥皂剧,上网,打游戏,周末逛街吃饭买衣服,努力维持平淡但平静的生活。
二是工作太忙太累,导致懒得去做更多思考。有一段时间,我很困惑,为什么身边已是职场精英的好友,会热衷于看《宫》《花千骨》等脑残剧,而且看了电视剧还不够,还要上网看书,以及类似题材的书。她们的理由很简单,每天的工作已经足够辛苦,下班后不该放空脑子休息一下吗?这种情形最近几年特别明显。如果你注意观察,你会发现网上文学大多以玛丽苏言情和玄幻武侠为主,很多文笔极差,逻辑不通,压根无法称作文学,但就是有大批人追捧。懒得思考,沉醉于垃圾文学,让我们只能停留在表层的快乐,因此也变得更加无趣。
三是琐事太多。在上海,妈妈总是很忙。每周旋转在各种兴趣班培训班中,或者就是各项亲子活动中。妈妈之间的话题也以育儿为主,孩子,使得妈妈们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也就更难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久而久之,我们更加无趣,俗称大妈。
四是越来越发达的通讯,反而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少。在上海呆了这么多年,虽然亲戚朋友在这很多,但是一年难得见一次面。平时联系也以微信为主,电话几乎都不打了。越来越方便的通讯,居然让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疏远。而微信今年又推出只展示3天的朋友圈,这就把人推得更远了。生活在大城市,个人或者家庭,慢慢变成一座孤岛。
因着以上这种种,我们变得越来越无趣,也越来越孤独,因而也越来越渴望诗和远方。可是,诗和远方真能治愈我们吗?还是这仅仅是暂时的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