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所有的事情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初体验,必须踏破千重浪,才能有所成长。慢慢的,你就会明白“年轻时的打压和磨炼是对以后的成长有好处的”。
苏轼首次出京任职经历的人生第一次挫折教育,便是在凤翔,当年作为苏轼的顶头上司陈希亮处处打压苏轼,但绝非嫉贤妒能,反而是因苏轼“年少出名恐其狂也”,才对他进行挫折教育。多年后,经历了太多坎坷与挫折的苏东坡才明白陈希亮的良苦用心。
曾记得刚入行时,写一份材料几易其稿,前领导看了三遍,并不厌其烦调整语序、指出纠正、修改片段,我至少改了五遍,最终以前领导略微满意而结束并上报,这件事情,一直在影响着我,正是当初他的修改,删减,完善,拔高,一遍遍改,一遍遍磨,等到我最终写完定稿,跟原稿之间已经天翻地覆了,这个过程就是磨炼的过程,这件事也使我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极度认真甚至在某一领域较真较劲,当初不明白的是一个材料差不多就行何必呢?现在清楚了虽然改的是稿子,但磨的是心性。
时隔多年,或许在某一个瞬间,有时会想起当年的事恍然大悟,有时也会在想也许那时的某一句话还有另外的含义,有时或许从另一个角度看还有别的答案,但时间流逝,只怪当时年轻气盛心智尚浅未曾领悟。所以,不要站在三十岁的角度去评判二十岁的自己,所以,“有时候用力鞭策你的人,不一定是真的在责罚,也有可能是在磨你的性子。
时至今日,那些默默无闻的岁月成就了今日的豁达干练,正是那种严谨认真的态度影响了我,导致我也养成了那种习惯,之所以说前领导,是因为他调走了,他离开后,他的工作态度成就了我。在共事的几年时间里,不光是工作上有交流,其他方面也学到了很多道理,沿着前人的方向走去,总会遇到那束光,或早或晚。
曲曲折折的路总有他的道理,一路走来,无不在经历着惊心动魄,但依然心怀热枕,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向前看,前路漫漫亦灿灿,讲故事的人已然成了故事中的人,未完待续,因为我还在努力,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