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润生:法治课教学“三味”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法治课教学要有法律味

法律味儿是指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结合一定的法律条文进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别于社会普法教育:普法教育一般只是泛泛地宣传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而很少集合具体法律条文。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则要结合具体法律条文,让学生在法律条文解析中理解法律精神和法治本质。八下主编陈大文教授在教材培训时强调。教师要让学生接触一些法律条文,而不能空谈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

王友鹏老师在教学制度保障公平这部分内容时,通过列举法律条文,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解读我国立法,司法如何保障公平。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其目的不在于培养法律专业人才,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因此,让初中生接触,分析和理解法律条文,不在于数量多,内容深。而在于怎样以恰当的方式让学生领会法律背后所倡导的价值观。从本质上看,初中阶段法制教育是价值观教育。嗯,而不是具体法律条文学习,由此可见,法律条文的学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与法治教育密切相关的主要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以自由,平等,公正为基本价值内核,切实保障全体公民的法律权益是全体人民真正感受公正的力量,平等的尊严,自由的幸福,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力,为依法治国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法制的特点,结合具体法律条文,帮助学生理解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这种结合就像上述案例一样,让学生在探究法律条文的基础上,自主得出结论,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而不要生硬地嫁接上去。

图片发自简书App

二:法治课教学要有生活味儿

法理知识,法律条文,法治理念都比较抽象,而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这是一对矛盾,对于抽象的学习内容,学生机不感兴趣也难以理解,从而导致法治课教学难以深入学生内心。要解决这对矛盾,就要拉进法制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开展学习。

在法律案例选择上要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大”是指比较宏观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例,他尽管影响大,但离学生生活较远。“小”则是指比较微观的案例,他影响可能不大,但离学生生活较劲。笔者认为法治课教学要多选用小的案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识和接触范围会按照“我与自己。——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这样的顺序渐次展开,法治课教学要更多的关注学生自身和周围生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将真实法律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是不是意味着所有案例都能进入课堂呢?笔者认为负面案例是可以进课堂的,毕竟学生面临的生活是复杂的,没有人能够生活在真空里,但是那些抢劫,强奸,凶杀一类的案例要少入课堂,因为这些案例会引起模仿效应,那些可能影响国家和民族形象的案例则不宜进入课堂。如聂树斌案,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做出了正面解读,但也会引起学生的其他联想。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三、法治课教学要有探究味

《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纲》指出:“要更多采取实践是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与法治事件,现实案例,常见法律问题紧密结合,注重内容的鲜活,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思辨,创新形式,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是大多数道法老师都懂的基本道理。但实际教学中却碰到了一系列问题,如学生学习紧张而没有时间开展,学生缺乏能力开展不起来,存在安全隐患不能开展等,以致在目前的法治课教学中,教师较多采用思维探究,而较少采用实践探究。整体来看,初中法治课教学仍处于“坐而论道”的境地。

在这次研讨会上,三位老师已经有了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究的意识,王卫华老师设计了一个教学版块儿进行公证,要求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你打算怎样进行公平正义?请从法治角度写下一句话作为你未来的行动宣言。徐东红老师设计了一个过独木桥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基础上讨论都急着过独木桥,怎样才能做到公平呢?王晓鹏老师设计了一个课后作业。根据课本拓展空间的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召开向正义榜样学习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了解实习正义人物的先进事迹,探讨培养正义感的途径与方法,感悟正义榜样的高尚情怀,增强自己的正义感。

英国学者迈克菲尔认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是现实,实际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法治课教学要打破课堂这个小圈子,将课内与课外学习有机融通,具体表现为将课内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或将课外搜集到的资料运用于课堂学习中来。

下面以设计消费者维权方案为例加以说明。

活动过程——

1、选择案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访谈父母和周围其他人,选择生活中的一个典型消费者权益受损事件,了解事件发生的详细过程。

2、 设计方案。(1)填写消费者投诉登记表。(可到消协网站下载。)(2)了解消费者维权的程序,商定小组通过什么方式想消费者协会投诉。

3、现场指导。任课教师邀请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来班级进行现场指导。先由各小组展示维权方案。然后由消协工作人员对维权方案进行点评。(如果找不到消协工作人员,也可由任课教师指导)

教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教师仅仅告诉学生合法权益受损时可以到消费者协会投诉,这句话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投诉。通过上述活动,学生知道了如何收集维权证据,填写维权登记表,消协维权程序,而单靠教师讲解是难以达到这种效果的。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课前收集到的资料用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上整理资料,开展讨论,展示成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效果。

融通课内外,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不再将是与仅仅局限于课堂上,也不要将教学仅仅理解为教师讲解儿,要开展创意设计。精心设计,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亲身参与,又不用花费很多时间的探究活动,这就需要教师有一种情怀,即为学生成长担责。

“法律味”关注教学内容,“生活味”关注教学资源,“探究味”关注教学方式。三者连接起来,就是教师从教学内容出发,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法律案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开展探究学习,以此掌握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和法治信仰。在法治课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调剂这“三味”,让学生喜欢法治课,如此才能提升法治课教学品位。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