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人格和情商的基石,比知识更重要。”这段话太重要了,如果十五年前知道该有多好!可那时候的我们,只忙着要教孩子多少知识,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健康的亲子关系。我们家妈妈苛刻,爸爸溺爱,这种没有健康的亲子关系的家庭,还要求孩子有好的性格,真是痴心妄想啊!
2、对孩子的忽略。我们很多时候都在犯这样的错,当孩子来和我们说什么的时候,我们正在忙就会说过去,你没看我正在忙吗?一脸的嫌弃 。或者一边和别人说话,一边随声应付着身边的孩子“嗯嗯好,知道了”,或心不在焉的和孩子聊天……想想孩子好可怜,那一刻他可能觉得自己不重要,自己是多余的,妈妈不爱我。无论在干什么,如果孩子和咱说话,我们一定要放下手头的事听孩子说,如果实在顾不上,就告诉孩子妈妈这会实在不行,等我几分钟,妈妈几分钟后后再说可以吗?
3、自我评价=内在父母的评价。我的好朋友雷青果就是一位情商极高的人。她最擅长的就是和人打交道,各行各业的人各种层次的人她几乎都可以沟通顺畅,并成为朋友。和书中的例子一样,她说话时绝不会盛气凌人,也不会不耐烦,总是很开心很平和。据我了解她的童年是幸福的,爸爸积极热情能干,妈妈贤惠任劳任怨,从她的身上也可以印证了“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的客体关系模式互相投影的结果”。
这个话题我体会很深。我回忆自己小时时候,特别是六岁前,留下的印象并不多,女儿经常缠着让我讲一讲小时候开心的事,其实我真的想不出来多少,有一件事是坐在爸爸的自行车上一起去地,爸爸干活,我坐在树荫下玩耍,因为地离家有点远,有时候中午也不回家拿些干粮吃,就这样也愿意和爸爸待在一起,因为妈妈是强势苛刻的,每天都不是训就是骂,爸爸又在外工作不经常在家,我从小胆小怕事,害怕人多的场合,妈妈说我笨,胆小鬼,脑子不够数等等,让我去借东西我不去,她就说养你啥用处,连这点事都不会办,白养你,我也经常想自己是不是亲生的,在亲戚邻里中我也兄弟姐妹中最笨的那一个,所以40年来这个评价一直伴随着我,想甩都甩不掉,深深的印在自己的脑子里,“笨,胆小”,当有人表扬我时,我根本不相信也不承认。
我也在不满愤怒中度过了这么多年,一个自卑怯懦的的人对孩子会有什么好的教育,打压,嫌弃,严要求等等造成了今天这个样子。无知者无畏,我想如果不学习估计会子子孙孙代代相传,太可怕了。
4、性格决定命运。内在的客体关系模式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性格即人格,指一个人的内在小孩儿与内在父母的关系。
自信,是一个人的内在小孩儿对获得内在父母的爱充满信心。我的自卑是指我的内在小孩没有信心能获得父母的爱(更多的是指妈妈的爱)。儿子的自卑来源于他对获得我们的爱没信心。我该如何让他坚信无论他怎样,爸爸妈妈都会陪着他,不放弃,不嫌弃,唯有行动证明给孩子吧!
最欣慰的是看到文章最后的一句,“可以改变,改变的方法就是认识你自己。”
“认识自己”找到自己做到的和父母的评价不符的,或许就可以对自己有个重新的认识!同时也承认并接纳自己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