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见林
又是一年春节来临。身在城市的我,心思早已飞回故乡。
我的故乡在鲁西南一个偏远乡村。故乡的风土人情,在春节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扫屋、祭灶。“祭灶,祭灶,年来到!妮儿要花,小子要炮,媳妇儿要件红棉袄,老头儿也得换顶新毡帽。”在老百姓心目中,“过年”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事情。民以食为天,“吃饱饭”是老百姓最朴素的心愿。所以,祭祀灶王爷是过年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禀报所在人家一年的善恶,每家每户都置备了酒菜和麦芽糖,请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好让玉皇大帝来年多赐福。今年春节前,我去市内最大的商场逛逛,发现一楼大厅最显眼的地方摆满了各种规格的财神,名曰“过年,请财神”。想起三十年来的变化,人们早已从解决温饱到富裕小康,改革开放四十年,从祭祀“灶王爷”到“迎财神”,反映的是大众心理的变迁。
腊月二十四杀牲,家家户户宰羊杀鸡,把杀好的青山羊挂在房梁上风干,把春天养的公鸡、不下蛋的老母鸡褪了毛,挂在堂屋当门。村里谁家养了肥猪,腊月二十四这天,几个男劳力把猪捆了,抬上案子,一刀下去,大大的瓷盆接了鲜红的猪血,邻里百舍纷纷买去猪头、猪腿、猪下水,谁家新娶了媳妇要淘去半扇子“礼肉”(大年初二,新女婿要到岳父家送“回门礼”),余下的,东家一刀肥、西家一刀瘦,有钱没钱都提了去,正所谓“有钱没钱娶媳妇过年”。已经放了寒假的孩子们围着看热闹,纷纷扰扰取了猪蹄甲子,塞满猪油,傍晚点上猪油灯,吹上猪尿泡,举着像个大气球,兴奋地满村子里跑。
腊月二十五,发面蒸馍馍,先蒸馒头,后蒸豆包、菜馍儿,最后蒸花糕,从早忙到晚,馒头凉满一间屋,小孩子们吃完馒头吃豆包,高兴的屁颠儿屁颠儿地,但不能多嘴,不能说“多”,否则,就会挨父母嗑,脑门儿挨敲是正常。
腊月二十六煮羊肉,劈材地锅火旺旺,辣椒红油满锅香,父亲把煮熟的羊肉捞的瓷盆里,拆下的羊蝎子羊骨髓递进孩子的嘴里,那幸福的感觉值得回味!
腊月二十七赶年集,采购年货,春联年画门对子,成挂的火鞭、成盘的炮、单个的雷子二踢脚,糖果爪子和香烟,花椒大茴丁香佐料面,芹菜莲藕山药韭黄蒜苗松花蛋……不仅要采购过年做菜的食材,还要准备待客用的酒壶、酒杯、盆子碗,走亲戚用的羊角蜜、白菊饼、红三刀等糕点,用篮子买回一大堆。
腊月二十八炸丸子,萝卜丸子、芝麻醮叶、真鱼假鱼、豆腐珠儿,炸满一柳条篮子,为了防老鼠和馋嘴的孩子偷吃,要高高地挂在房梁上。
腊月二十九煮猪肉鸡肉,煮完合成一个个碗,肉汤盛进土盆里,冷凉了就是水晶一样的肉冻,剩下杂碎肉末炖白菜粉条,一人一碗,一家人拉拉馋。二十九下午炒花生,到池塘边上取了细细的沙土,地锅烧热慢火翻炒,等花生冷凉,花生仁便脆香可口。
年三十,上午调馅包饺子,中午作门神贴对联黏福字,下午上坟焚纸钱请先人,把过世的老人请回家过年,有遗像的在堂屋当门摆上,没遗像的摆上牌位。堂屋当门祭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求风调雨顺多赐福,大门口祭关羽门神求平安,堂屋门后祭华佗爷求健康,厨房祭祀灶王爷求个五谷丰登不愁吃。最高兴的是小孩子们,新鞋新袜新裤褂,女娃子头发辫子上扎朵花,跑东家串西家,大娘婶子叫的个甜,新衣服兜里装满糖果花生瓜子和炮仗。不待天黑,家家红灯笼亮起来,点一挂火鞕噼里啪啦响,找根木棍挡门前,莫让金银财宝出了院儿。一家人吃顿年夜饭,煮好饺子先敬天敬地敬祖先,一家老小说些吉利的话儿,“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围着火盆烤火取暖,一起熬夜守岁辞旧迎新。
大年初一,天不亮爆竹声声连天响,小孩子们兴奋地顾不上吃饺子,追着声响看左邻右舍放炮仗,然后二奶奶三爷爷叔叔大娘跑一遍,五服以里的近门子挨家挨户磕头拜年,衣服兜里便塞满了崭新的压岁钱。本家族的爷们兄弟、大娘婶子,男人一群女人一堆,挨家挨户给村里的老人长辈拜年,嘘寒问暖,说些喜庆祝福的话。东家西家平日里有个争吵摩擦,借拜年主动上门问声好,双方哈哈一笑,以前的是非恩怨便一笔勾销。初一早晨,就是全村男女老少的大串门,一家家一户户新年都有个新气象,都盼望来年有个好收成好运气好年景。
大年初二,是嫁出去的闺女走娘家。女儿领着姑爷、外孙也要把本家族的长辈转一遍,说说笑笑拜个年。春节走亲戚,中午吃饭有讲究,六个盘子八大碗,先上喝酒的菜,酒要温热了喝,然后上蒸碗吃饭的菜,鸡鱼大肉不能少,最后上热腾腾的白馒头、香喷喷的羊肉汤。男人在堂屋里喝得面红耳热,女人却不能上桌,在厨房里忙活完,围着锅台喝羊肉汤吃蒸馍。
初三到初六,亲戚朋友走个遍。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亲戚是越走越亲,春节如果不来往,亲戚恐怕就会越来越疏远,两年不来往就会断了亲。人常说“姑舅亲辈辈亲,打断胳膊连着筋;姨娘亲当辈亲,姨娘死了断了亲。”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正月初七是个重要的日子。这天老鼠要嫁闺女,傍晚时分家家户户不点灯,怕惊扰了老鼠家的好事儿。平日里老鼠是“四害”,初七这天却慈悲为怀,主动成全老鼠娶亲之美,咱老百姓就是这么淳朴善良。初七还是迎灶王爷的日子,欢迎灶王爷从天宫“述职”回来,为每家每户祈福。村里问事的热心人挨家挨户凑份子,兑了钱去买烟火。傍晚时分,全村人都集中到村前的空场地里,先到村南口把灶王爷的牌位摆好,点香焚纸叩首,然后放拉鞭点礼花,欢声笑语,热闹非凡,辈分低的后生把一长挂鞭炮专门往大娘婶子人堆里拉(拉鞭不同于一般的火鞭,要拖在地上拉着跑,文的呲花、武的响,“气火头”像没头的苍蝇四处乱窜),顿时就成了火树银花的海洋,惹得大家哈哈笑。捣蛋的孩子把钻天猴对着人群放,又惹来一声声笑骂。东家刚过门儿的新媳妇,红棉袄红头花映着桃花一样的粉脸蛋儿,清泉一样的眼眸怯怯打量,羞羞答答往婆婆身后躲。在外上大学的俊后生和新媳妇一样,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婶子大嫂围一圈,问省城的大楼有多高,长长的火车有多长,城里人是不是“家家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
正月初七简直是乡亲们的春节大联欢,男女老少都亮相,烟花鞭炮都放完,就像一出大戏演到了高潮。虽说“不出正月都是年”,但初七过后,亲戚朋友该串的都串了,年货也吃的差不多了,年味儿便渐渐地淡了。之后便各就各位,村子恢复了平静,大家又开始了辛勤劳作、粗茶淡饭的平常日子,小孩子们便期盼着下一个年快点儿到来!
年味儿,其实就是浓浓的人情味儿。是人们跨越千山万水的阻隔回到父母身边,与父母家人、与祖宗先辈、与亲戚邻居、与自然神灵的一次情感补充和心灵沟通,涵养人情、人气和人味,有着很强的仪式感和神圣感。如果人情味儿淡了,忽略了精神的需求,忽略了传统文化内涵,不再念及那些仪式与礼节,过年也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发表在《山东文学》2017.05)
作者简介:鹿剑林(笔名“见林”),全国公安文联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散文学会理事,诗歌散文见于《山东文学》《作家天地》《西部散文选刊》《运河研究》《人民公安报》《联合日报》《齐鲁晚报》《山东商报》《济宁日报》《济宁晚报》《济宁文艺》《齐鲁文学》《大运河文学》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