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月桃花雪
今天刚看到一篇文章,是这样说,中国式的诗意,建筑也好,绘画,诗歌也好,都是依托山水的,崇尚自然,若哪天山水完全被破坏,诗意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文化,自然还是都需要守护的。
友的一句话说的甚好,人有诗意,才不会做一些有悖自然之道的事情。
诸如诗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若只凭想象,断不能写出画面感如此精妙的诗句,是得在游览过后,有得这美感的体验,方能作出好文章。
若是没有实景,也断断是不能有如此意境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我较偏爱的诗句,月、松、泉、石,在自然中是以各自的形态单独呈现,但是互为映衬在一起时,又会形成整体的画面,自然成诗。
我曾在山林中,见过这样绝美的意象,一处松林,山野岩石,有清泉自竹林深处来,唯留声音悦耳。
“小桥流水人家”,在苏杭一带,这样的建筑风格尚自留存着,若你看到这样的建筑,也难免会吟诵这样的诗句了。
“月上柳梢头”,某个季节,曾在一个江南小镇逗留,闲游,黄昏天色将暗时,新月半隐半现的掩在云中,恰有垂柳低眉似佳人,屋色青黛,屋檐飞扬。此般可以入诗入画的景象,“人约黄昏后”,是再恰当不过的事了。
但若没有这自然之境,怕是绝无可能有此佳句产生了。
而中国建筑的风格也是如此,依托自然,依托山水,遵循自然之道,遵从自然之理,依着自然的走向,借景,生景,借境、造境。
中国建筑的格局向来是讲究对称的形态的,是为对称之美。这也是受了中国儒家文化与中庸之道的影响,不偏不倚,调和阴阳。
在园林的造景中,则是讲究以自然形态入胜。
许多文人雅士的山间小居,表现的更为明显,也多能看出传统文化对于格局的影响。不以破坏自然为美,而是以顺其自然,人与自然相融而居为美。
中国画的意境,也是甚有意思,只需寥寥几笔,便会勾勒出无限悠远的诗意。中国画的意境,也是讲究全局的,若没有诗意,也就没有它的格局存在了。
中国画多以山、水、鸟、鱼、花、树等事物入画,且讲究大量的留白,即我们所说的意境。
留白,既让主题画面突出,也是留出空间,去自行想象各人心中不同的意象。
一幅鱼戏水的画面,可能只有两条鱼,或是数条鱼游弋在画面中,并不画出水,也并不画出水的纹路,只以鱼儿灵动的神态,鱼儿游动的走向,来体现鱼儿游在水中的易趣。
不见水,水却已在画中,画面无水,却可以看到水的流动,还有鱼儿搅起水波的形态。
或是一只喜鹊踏花枝,体现春色满园,诸如此类,着实有趣的很。
中国画的另外一种作画体系,也有不留白的形态,这样的作画,则突出的是画面的整体性,相融性。
诸如一幅山水画,山水必然相依,人物,房舍处在其中,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为天人合一的思想。
诗意贵乎自然,若自然遭受破坏,那么这种诗意,以及关于诗意的想象,也将不复存在了。
---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