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花开月正圆》终于开播了。
孙俪继甄嬛、芈月之后,再一次出演传奇女性——陕西首富“安吴寡妇”。好像有点剧透了呢~~
随着剧情的推进,秦商——这个不太广为人知的商帮,也逐渐呈现在观众的视野之中。
在昨晚播出的剧集中,吴聘的老父亲教训周莹时说:
我们吴家东院发家,靠的是两个字
一个是“诚”,一个是“信”
“诚”,就是货真价实
“信”,就是信誉卓越
这些话,从吴家老父亲嘴里说出来的时候,我背后的汗毛都要竖起来了——振聋发聩、肃然起敬,真想到微博上@一下“海底捞们”的老板,让他们赶紧学习学习。
其实,“诚信”、“三硬”等不单是吴家经商的准则,也是秦商一贯秉承的理念。那么历史上“货真价实、信誉卓著”的秦商,究竟是如何兴起?又是如何衰落的呢?
秦商自成一派的时期大概是在明代中期。
其实在明代以前还不存在所谓的商帮,商人大多都是个体户,“各自为战”。
到了明代,不得了了,晋商、徽商、粤商等哗啦啦全都起来了。先来看看是什么风把这些商帮吹起来的吧:
白银。
彼时的中国,是世界的“白银蓄池”!
从1550到1654年明朝灭亡前的百年间,因欧洲海外扩张和掠夺的殖民地财富,以及对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特产的青睐,导致全世界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据统计,这一期间从海外流向中国的白银大约有1.4万吨之多,是同一时间段国内自产白银的10倍!而从1545年到1800年,则大约有6万吨,约1/3~1/2的美洲白银,最终都流向了中国。直到鸦片战争爆发时,中国的GDP也是全球第一。
这么多的白银流入,直接促进了白银的货币化。什么意思呢?在明初时候,上交赋税还是实物,比如粮食啊、布匹啊。白银货币化以后,就可以用白银进行结算,这就大大提高了结算效率,商品也可以大规模地流通。除此之外,商人纳税成本也不高,“俱三十税一,不得多收”。有了这样的基础,商人们得以走南闯北,扩大生意地盘。也正是因为商人可以自由流动,才慢慢形成了,按照地域,结成的帮会。
交通。
要想富,先修路。
据说时速4000公里的超高速列车已经提上日程了。现在出门要是没有高铁,想想都头疼。
同样,在大明代,如果没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商人们步履维艰,宅在老家,还怎么拉帮结派,成就商业帝国啊。
明代元而兴,山河一统,“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南越海表,北抵沙漠,四极八荒”。
根据1570年成书的《天下水陆路程》所记,那个时候,全国水陆路程有143条,其中南京至全国各地的长途路程就有11条,通过8个方向,构织成一张四通八达的商道网络。“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横游蓟北,为万方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
伴随着道路交通的发达,商品流通也日益兴盛繁荣。单枪匹马,单人独斗,已经完全不能应付这么兴盛繁荣的商业格局了。有句古话,“盐业之利尤巨,非巨商贾不能任。”所以,商人们呢,就需要以群体的力量,集中巨额资金,展开经营活动,才能达成规模效益,巩固实力。
社会风气。
人分九等,士农工商,商人自古是末流。到了明代,商品经济发达了,商人的地位也有所改观。那个写《项脊轩志》的归有光,就曾说过,“古者四民异业,至于后世而士与商常相混”。甚至还有人认为商人从事商品经济,比那些守经求荣的所谓名儒,更有过人之处。
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中,商人们经商自然就更名正言顺、光明正大,形成更大规模的商帮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了。
好了,介绍完商帮应运而生的社会大背景,接下来就可以看看秦商是如何“登堂入室”的了。
秦商的兴起,得益于两项中央政策——食盐开中和茶马交易。
食盐开中——食盐开中的意思是按需上交粮食,就可以拿到盐引(相当于盐票,有了这个,就看买卖私盐了)。
当初明朝为了防范鞑靼族入侵,在边疆各处设置边镇,以保护中原,其中榆林、宁夏、甘肃等都由陕西管辖,常驻兵力20余万人。这么多兵力,在边荒地区,紧靠军队自己开荒种粮,是远远不够的;而从粮食产地运粮,路又远,费用又高。所以,就出台了这么个政策,只要商人能把粮食送来,官府就给你盐卖。
近水楼台先得月,陕西商人紧紧地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蓄势已久的经济实力,参与到开荒种粮换盐的国家项目中。自古“盐者利之宗”,得盐者便可独步商届。历史有记载,“前明用开中法,以盐实边,输粟塞上,得捆盐于淮南北,明边重西北,山陕输粟便,故淮盐以西商为大宗”。“西商”也就是“秦商”。
秦商把粮食交上,拿到的只是盐引,要想拿盐还要到产盐的地方去。所以一时间,全国各大盐场都能看到秦商的身影。在盐利最大的两淮盐场,秦商的势力仅次于徽商。孙俪饰演的“安吴寡妇”,就曾在扬州开办分号,大展身手。在四川盐场,秦商几近占据垄断地位,“为盐商者,多系山陕商人”。
说到这里,顺带提一下晋商和秦商的关系。晋商和秦商由于地理位置相近,从事的商业活动也差不多,所以经常作为商业联合体,在各地也多是一起共事,且看全国各地多分布有山陕会馆就知道了。
茶马交易——也就是茶和马之间的交易。
这是明政府为了加强边防和安抚少数民族,实行边防和边贸相结合的交易政策。当时陕西所管辖的边夷,以游牧为主,产马盛地,却不产茶,而对于游牧民来说“不得茶,则困以为病”。所以明政府就推行了用茶易马的治边政策,“固番人心,且以强中国”。
只不过刚开始的茶马交易,也是官方垄断,私人不得贩茶。后来,利之所趋,私茶难禁,所以政府就开始放宽政策,效仿食盐开中之法,由原来的官收官销变为官督商销。这一政策,对于秦商来说,又是一个重磅利好。秦商开始大规模走上贩运边茶的经营道路,并居于领军地位。当时川康地区流传的民谣,“豆腐老陕狗,走尽天下有”,就是秦商贩茶势力的写照。
同样地,棉布也是紧俏的军需物资。本地产的棉布不够用,秦商们就到江南区采购。巨额的棉布长途贩运,又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陕西商业资本集团。用从江南采购的布匹,换取边夷的马匹,大量的马匹,又刺激了毛皮业的发展壮大。
由于秦商的崛起,跟边贸政策有很大关系,所以又被成为“边商”。
此外,陕西八百里秦川,草本植物发育,盛产各种药材,也是烟草生长的沃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药材和水烟,成为秦商又一经营对象。
剧中,从管家婆无意间提到老妇人房里缺个装水烟的,就可以看出当时水烟的市场覆盖面。
借着国家政策的东风,以及地理环境和物资,陕西商业资本集团——秦商(又称陕帮、西客、西商等)逐渐形成了以陕西为中心,以西北川贵藏蒙为势利范围,输茶于陇青,贩盐于淮川,运布于苏湖,销烟于江浙的庞大商业帝国。陕西的关中,作为西北和东南两大地区的交通要塞,自然成为秦商的核心。当时,陕西商业最繁华的地方,就在泾阳和三原两县。
总结一下:
秦商的崛起 | 食盐开中,茶马交易 |
---|---|
主营业务 | 盐、茶、毛皮、药材和水烟 |
势力范围 | 陕、川、贵、藏、蒙、两淮、苏湖、江浙 |
核心中轴 | 泾阳、三原 |
最强对手/伙伴 | 徽商/晋商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伴随着国运的衰亡,秦商也逐渐土崩瓦解,成为十大商帮[1]中最先没落的一个。一方面是因为清末陕西多战乱,使得许多巨贾的百年基业消耗殆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被迫打开国门以后,秦商的保守未能及时适应新的商业格局,难以与西方资本主义竞争。
那年花开月正圆,正值清末动荡的年代,“吴安寡妇”一人之力,镌刻了秦商末路最辉煌的一段传奇。
总之,很期待。
注:[1] 古代中国十大商帮:山西商帮、陕西商帮、徽州商帮、宁波商帮、山东商帮、广东商帮、福建商帮、洞庭商帮、江右商帮、龙游商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