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若木槿
人若不找到歸宿,便始終漂泊。
——題記
真的很喜歡現在的生活。
每天聽聽課,泡泡圖書館,跑跑步。一個人吃飯,一個人聽歌,一個人在自修室里看書寫字,沒有太多雜事的紛擾,也沒有什麼人來打擾。
學校圖書館前是一片湖,它有個很美麗的名字,白馬湖。湖畔是厚厚的草坪,草坪靠近湖邊沿的地方種著四季常青的樹木,以柳樹為主。湖面不是規則的圓形,最靠近圖書館的地方被一條窄道隔出一面橢圓形的小湖來,被護衛在一圈柳樹中間,顯得可愛極了。最讓我欣喜的是這小湖畔的一種我叫不出名的花兒開了,大紅色的,在一片綠中十分奪目。
不論天氣好壞,在圖書館與教學樓或圖書館與食堂間往來的路上,興致來了,我便愛拿著手機從各種角度對著湖邊的景色一頓拍。老師在美學課上說到再美的東西看久了也會覺得平常,因為人會產生審美疲勞。這面湖,從初識它到現在,也有兩年多了,我卻仍不時為它的美所驚艷。
大學,我在這裡,宛若新生。
曾經,我是個被集體遺棄的孩子,一個人踡縮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可憐地羨慕著別人世界裡的熱鬧。父母忙於生計,無暇看顧我。很多時候,我都覺得自己像棵野草,卑微著,倔強著。那不是勇敢,只是無人可依賴的孤獨,只是無處可撒嬌的無奈。在心心念念的期盼中,我迎來了高考,便也走出了那個與我而言噩夢般的校園。
通過大學新生群,我終於置身曾渴慕已久的熱鬧之中。那段時間我仿佛變了個人似的,他們說我活潑而熱情,明明,我是內向而孤僻的。同大部分的新生一般,大一時的我,對接下來四年的生活既憧憬,又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於是,同許多同學一般,我也在學生會等許多學生組織那報了名,卻在所有的面試中都被刷下來了。
那是我長這麼大以來第一次直接而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無能;也是我長這麼大以來第一次認認真真地開始考慮未來:若是將來面臨正式工作的面試,我也這樣一次次被刷下來可該如何是好?是的,從那開始,我便意識到,該努力了。可散漫慣了的生活習慣並不那麼容易改變,於是在接下來的兩年里,我總在跟那個孩子氣的自己爭鬥。
從小幾乎處於被“放養”的狀態之中的我,除了父親偶爾的叮囑:你長大了,該懂事了;或是逢年過節,親戚圍坐一桌時,阿姨姑姑們苦口婆心的勸說:要好好讀書。幾乎沒人告訴我,人生是什麼;也沒人教我,未來的路該怎樣去走。很多東西,走著走著,慢慢體會,也就慢慢明白了。
大二遇到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老師和語言學綱要老師,是我很喜歡的兩位老師。文學史老師於我,似乎有種特殊的吸引力,她讓我覺得原本枯燥的課程變得有趣了起來,並且在她的引導下,我且算正式走上寫作這條道路。而語言學老師呢,使我對“語言”有了全新的認識,並且對“文字”也愈發地敏感了起來。
剛開始寫作的時候,我對它簡直懷著滿腔的熱情,總覺得生活中任意的大小事件都可以拿來寫一寫。直到某一天,我忽然發現自己的文字是那樣的樸實無華,我突然發現很多東西自己根本說不清楚,於是自卑而沮喪著。那是我第一次如此深刻而直接地意識到自己是多麼地無知,也是我第一次產生那樣強烈的求知慾:我要讀書!從那以後,學習於我,再不是件值得抱怨的痛苦事。
然而,正當我想沉下心來看看書,認真專注地學點什麼的時候,我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段戀情,異地戀。和男票膩歪過,也爭吵過,前前後後鬧了一個學期左右。當生活漸漸回歸正軌,我的大二生活也宣告結束了。
暑假跑去男票所在的杭州待了兩個月,當了一個多月的小學老師,工作結束後最大的感受便是:這輩子再也不想當小學老師!事實上工作總的來說還比較輕鬆,孩子們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習慣也都很不錯,好教。可能是我個人更注重自己內心的感受比較任性吧,總之我無法在工作中全力以赴,在提升自己的教學質量上花多少工夫,於是一邊得過且過著,一邊對學生愧疚著,每天都很煎熬。
由此,我明白了,按照我的性子是沒辦法長久從事一份自己不熱愛的工作的,那會使我感到痛苦與煎熬。從什麼時候起呢,我越發地不想勉強自己做不喜歡的事。
大二下期,我們有次實習,大約說采風更為合適吧!全班一起去成都玩了一次,為期一周。終於在成都安頓下來,天已黑了。夜晚走在成都街頭,隨處可見一些餐飲店門口以大紅為主色的招牌上寫著:**串串或**火鍋。接下來幾天,班上集體去了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峨眉山、寬窄巷子、武侯祠等成都比較有名的旅遊景點。自由活動的時候,我也和朋友去了繁華的春熙路、歷史上十分有名的都江堰等地。總之,一路下來,雖留遺憾,卻也算盡興了。
在我們懷著各樣的心情收拾東西,準備踏上歸程的時候,突然傳來消息,說班上有個同學突發腦溢血,已經被送往成都某醫院,不能和我們一起走了。接下來的幾天里,不停地傳來那位同學病危的消息。還好的是,最終手術很成功,新學期開學,她也如期再次出現在我們的身邊。那不是我第一次接近死亡,卻是我長這麼大以來第一次如此直接而深刻地體會到生命的脆弱和事世的無常: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
於是我開始思考,人生到底是什麼?
人類自產生以來,可能已經走過了幾千上萬年的歷史,一代一代從遠古往現代走來。這使我想起唐朝詩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里的句子:“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與人短暫的一生比起來,江月像是永恆存在的一般。面對人生苦短,我最喜歡的,還是蘇子的態度,他在《赤壁賦》中說:“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高中學這些課文,知其意卻不解其味。那時混沌地活著,不曾深入思考過什麼東西,只是看著日子一天天過,自己一點點長大。上大學以後,生活漸漸豐富,我不再是他人熱鬧生活旁的看客,終於切身體會那些悲歡離合,一顆心也變得柔軟而善感了起來,於是漸漸能品出曾經難以觸摸到的“味”,從而愈發能感受到文學作品的美。
上學期為了通過普通話測試,學期前一兩個月吧,我盡量在無雨的清晨一早跑去湖邊的紅色長木椅上坐著,放好書包便開始跟著錄音讀書中的散文。那些散文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謝冕的《讀書人是幸福人》,他在文中說:“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浩瀚也更丰富的世界。”人生短暫,我們終其一生,所能經歷的東西終究有限,而通過閱讀,我們可以經歷更多更豐富的心路歷程,更深入地了解自我,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何樂而不為呢?
我想,兜兜轉轉繞了一大圈,我依然是熱愛文學的吧!不同於曾經沉溺於網絡文學的幻想中逃避現實,現在的我,更願意直面現實,思考些更嚴肅的東西,去探究那些富有人文關懷的問題。此生能在大學、在中文系的課堂里一點點找到自己願意拿一生的時間去熱愛的東西,是一件何其幸運的事呢?還記得當初看梭羅的《瓦爾登湖》時,書中使我印象很深的一個觀點便是:人的一生,能夠專注地做好一件事,便很偉大了。
前些天和閨蜜出來散步,閒聊的話題不外乎愛情生活與未來。大學裡的愛情,愛對了是愛情,愛錯了是青春,兩個人能否攜手走到最後,看彼此的側重點和選擇吧。聊到未來,她說最近仍在糾結到底要不要考研,這個問題是基於以後是否從事專業相關的工作來考慮的。她說未來最理想的生活,就是自己有套小房子,有個穩定的工作,週末可以睡睡懶覺,或者出去玩玩,那樣簡單而平淡的生活,挺好。
我呢,經歷過暑假的工作,很堅定地認為,如果所從事的工作不是自己熱愛的東西,那麼,用來工作的時間便是對生命的嚴重浪費,所以,我決定考研,因為我想更深入地了解文學,並且希望自己將來能在這個領域有所建樹。我曾一度偏激地認為文學領域以外的一切都是枯燥無味的,但仔細想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際遇和選擇,我覺得文學有趣,更多地是它在潛移默化中對我的生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吧!
所謂人生,我想,簡單地來說,不過是人出生以後到臨終前的這樣一段時間,我們可以把它看做一個完整的過程,也可以把我們在這其中經歷過的一切看做自己生命的軌跡。而這條軌跡終究會走往何方,由我們的心之所向與所處的外在條件共同決定。
很多時候,在廣闊的天宇前,我們都顯得那樣的渺小;在人性無窮的貪慾面前,我們所能控制的東西實在太少,所以才會有那句俗語“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也才會產生“知足常樂”的說法吧。我以為,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某些能讓自己的內心安定下來的東西。對有的人而言,那是感情;對有的人而言,那是事業;而對我而言,目前來說,那大概是某種可以稱之為夢想的東西吧。
天,漸漸暗了,圖書館附近草坪上響起了此起彼伏的蟲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