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长安的荔枝》读后感之二

#第75天打卡

随后他到达岭南官衙里,衙里官员知道荔枝使一事后,纷纷推脱责任,最后为了节外生枝也只是给了李善德便于行事的符牒。但单单拿到这符牒有啥用,李善德需要的可是实实在在的人力物力支持啊。

这可又把他给难住了。心灰意冷的他独自一人下了馆子,毕竟死也要做个饱鬼。这时一个自来熟的胡商名叫“苏谅”凑近,此前荔枝使的事情早已传遍岭南,胡商“苏谅”一脸邪笑跟李善德说,要不要一起合作?我送你钱财,你给我符牒?

李善德心想,借府碟给胡商如果被官家发现可是难逃一罚呀,可是现在我也没有其他退路了,如果再没有财力怎么推动事情进度?!

一番利弊权衡,李善德很快就与胡商达成共识,一方拿出符牒,一方出资,各取其利。

于是第二天李善德去到荔枝园里巡查了一番,此刻正值三月,第一批荔枝还没成熟。

但是计算着到达长安的时间跟荔枝成熟的时刻,如果此时进行运转,可以测试下新鲜荔枝可以到达的地方及损坏程度。随后李善德借助财力,进行了第一次荔枝运转。不出所料,第一次运转并不顺利,荔枝很快就坏了。

荔枝的“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岭南距离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在没有冷链保鲜技术加持的唐朝,要在贵妃诞辰之前将荔枝送达,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这一试倒是让李善德心里有了一些底,保鲜时间如何可以延长些,还是可以拼一拼的。

于是李善德又回到荔枝园里问阿㠉和峒人们,“怎么可以让荔枝保鲜呢?”这次,他们依旧嘲笑他说“不要摘下就好了”。

这倒是点醒了李善德,荔枝如果连着枝干不摘下来,则可以保鲜得更久些。

于是经过二次试验后,最后成功在贵妃诞辰之前将荔枝送入长安。

然而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李善德却显得异常的孤寡。

文中提到“我原本以为,把荔枝平安送到京城,从此仕途无量,应该会很开心。可我跑完这一路下来,却发现越接近成功,我的朋友就越少,内心就越愧疚。”

因为贵妃想吃荔枝看似小小的要求,对于地方小官吏李善德而言却是背负一家性命的艰难任务。一口新鲜荔枝,多少骑手涉险,多少马匹横死,多少荔枝树被毁啊!更甚的是小人物丧命。小小的一个要求,牵动了整个岭南乃至整个长安城的官员行动。

《长安的荔枝》我是小红书里看到集美的推荐,花了好几天断断续续读完。也去查了作者马伯庸,原来《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这些经典的影视作品都是出自他之手。他真的很擅长以小人物,见众生。无论是《长安的荔枝》里的李善德,《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张小敬,他们都是小人物,在当权者眼里,他们如同蝼蚁,但他们却都活得不平凡,他们善良、有抱负,为了身边人努力生存,或为了大唐鞠躬尽瘁。

我们生而平凡,但却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变得不平凡。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要勇敢对抗命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