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不必焦虑


“唉,我家小孩要是聪明点多好。学习真的太差了,长大了怎么指望他有出息……”

“这才几岁就学会撒谎骗人了,以后不得成个大骗子!看我不打到你知错为止。”

“怎么这么小就不爱跟人说话,将来到社会了不会跟人交往就糟了。你要是开朗活泼点就好了。”

01

有句古话是: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许多家长深谙此理,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会对孩子不好的行为多加留意,并下意识联想到未来。

因而,逐渐的很多家长都开始存在“提前焦虑”的心理。

它是指一些人会对未来产生过度的焦虑感,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

就像上述事件中,哪怕孩子只是犯了一点点错,或者哪里不如自己的心理预期,就将负性的结果扩大化,进而拿远得看不见的以后来对孩子进行说教。


但是,他们却忽略了每个阶段的孩子都有他们发展的一个过程。

或贪玩,或有强烈的好奇心,或是性格内向不善与他人交际……

有错吗?

没有,都是孩童发展中会表现出的特性罢了。

但在这种提前焦虑的教育下,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形成这种观念。

很多人长大后觉得痛苦的原因,其实不是事件本身有多么困难,而是出于自己对挑战本身的预估。

过于高估困难,妄自菲薄自己。

最后在即将面临重大的事件和挑战时,就会下意识用自己当前的状态去丈量和估计未来的结果。

而在得出自己获得成功的可能性确实微乎其微时,焦虑和紧张便油然而生。

好像一切已经命中注定,即便再怎么样都不能改变结局,也到达不了自己的预期。

02

作家赛斯说:对未知焦虑就是提前经历失败,伤心伤身。

“考完教资的笔试后,我知道自己科目一没考好,一直在想没过怎么办。即便跟自己说没关系,明年还能在考,但那段时间我真的内耗很严重,感觉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就在那等待成绩的一个多月里,小黄无论是在复习别的科目也好,休息的时候也罢,“万一笔试没过不能按原计划参加面试”的观念时刻在脑海中萦绕不散。

最后复习也没能集中精力,玩也没能尽兴。

直到小黄昨晚查完教资的笔试成绩后,持续了快两个月的焦虑才有所缓解。


即便最后是虚惊一场,得偿所愿,她都尚且觉得考试通过的快乐已经在自我内耗和怀疑里大打折扣。

更何况当代社会,人们对物质生活要求提高的同时,生存压力也在大幅提升。

上班族上有老下有小,首当其冲感受到社会各方面施加的压力,从混沌的当下延伸到未来,只觉得迷茫和无趣。

都还没结婚,就在思考从前的积蓄能否养育得起一个孩子;孩子不过刚上小学,就在规划他们将来的发展和职业的归属。

当下的不如意,加上未知的不确定和难以掌握,让个体产生失控感。

而互联网时代,会将底层个体的成功无限扩大,给人造成一种错觉:我和他境遇相似,那么我也会像他一样获得成就。

可是现实是,当我们即将付诸行动时,却发现如今普通上班族想要翻身太艰难了。

一遍遍的患得患失,不断给自己不良的心理暗示,最后在等待里耗费掉全部的精力。

03

我们总想有条不紊的掌握全部,可要知道生活最奇妙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既定的轨道。

它是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的原野。

更多时候生活都是冷不丁的就出现一个新的烦恼,我们当然会害怕自己手足无措,因而会想办法做好更多应对的准备。

遇到了,就积极去解决,尽力即可;实在解决不了嘛,就先去吃顿好的,再睡上一觉,醒了再想想办法嘛。

可以提前准备,但不要提前焦虑呀。


它除去给个体带来生活质量的下降以及幸福感的缺失,真的没有好处。

而且,万一前方等着你的,就是你所期待的happy ending呢?

不要慌,不要慌,太阳下山有月光,月光落下有朝阳。

人生何处不欢喜?

人生处处是欢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