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职场有两条路:一条体制内,一条体制外。
体制内,保底、稳定、福利好,到了年龄,就可以领着退休金,安享晚年。
体制外,收入波动性大,工作不稳定,尤其在35岁+,会出现中年危机,退休只是个概念,现实不容许。
14亿人口中,有7亿就业人员,在体制内的不到1亿,也就是说,有超过6亿人在体制外,相互“厮杀”,俗称“卷”。
01为什么中国会有“35岁职场危机”?
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达到1076万人。这是多少人口呢?相当于瑞典整个国家的人口总数(1041万人)。
而这些新鲜的、充满朝气的“血液”会源源不断的流动到,各大城市、各个公司、各个岗位上。说不定,你旁边的工位就坐着一位新鲜的面孔。
时代的动能是在减弱的,工作机会没有明显增加,进场的人数逐年增长,僧多粥少是首要原因。
进入职场后,大多数人的发展路径是相似的:22岁到28岁,是职业爬坡期。找到发展方向、学习技能、积累经验。
28岁到34岁,是职业黄金期。能力增长、职位增长、薪水增长。大部分人在这个阶段,完成买房、买车、结婚、生子一系列重要的人生大事。
那时候,你觉得前途一片光明,欣欣向荣,未来可期,一切尽在掌握。
然而,遗憾的是,这些表面的风光都是暂时的。当然,除非你能力非常强,掌握核心技术和竞争力,或者彪悍的资源和人脉,可以冲到中高层,当个总监。而一般人到这一步也就截止了,能当上副总的凤毛麟角。
大部分人,非核心的、辅助性的、服务性的、替代性高的岗位,只能面临第二种可能性:被优化。
这就是“职场天花板”,一旦达到天花板,人生急转直下,甚至没有缓冲,直接断崖式下降。
而另一端的企业,则会用20岁的替换30岁的,用30岁的替换40岁的。
“降本增效”这四个字,让无数的中年人咬牙切齿,痛恨无比。
但,这就是现实——中国的企业不会养你一辈子,你迟早得离开。这个现实越早认清,越早准备,才越有可能打破中年危机的“魔咒”。
02为什么国外没有中年危机?
很简单,人少啊。欧盟4.4亿,美国3.3亿,日本1.3亿,韩国5000万,加拿大3000万。这还是总人口数,就业人口的数量大约是总人口的一半。
想想看,为什么抖音上有那么多移民中介,发达国家劳动力不足啊,他们需要用更多优惠政策,吸引劳动力移民。这种情况下,他们怎么还舍得裁员呢?靠谱的中年人,才是香馍馍啊。
再把视线拉回到邻国,日本。
1995年,日本就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距今已有28年。没有青壮年劳动力,怎么办?
出租车总得有人开吧,早餐料理总得有人做吧,客服电话总得有人接听吧。“活力老人”计划(Power Senior),让70岁、80岁、甚至90岁的老人还在继续工作。
去年4月出台的《老年人就业稳定法》,明确了企业有义务,确保员工可以工作到70岁。所以“35岁裁员”这种事情在日本是违法的。
由此可见,中国偌大的人口基数和丰富的劳动力就决定了,我们大概率会在35-45岁时遭遇中年职场危机。
03 如何打破中年危机的“魔咒”
随着百岁时代的到来,35岁以后还有65年。生命长到有足够多的时间,做足够多的事情,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寻求更多的可能性,人生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但同时也意味着,如果没找到解除“魔咒”的办法,我们将伴随着焦虑,度过漫长无趣、压力重重的后半生。
对外界不确定性的焦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对内的、可控的、成长动作,有三种策略可供参考:加法策略,减法策略,乘法策略。
加法策略,有两条路径:
第一,在目前的职业上,增加一个维度。
干营销的,学点管理;干财务的,学点投资;干人力资源的,学点法律;干幼师的,学点直播。别说已经这么大年纪,学不动了。
在美剧《燃情克利夫兰》里,有这样一段对话:
“我想做兽医,但上学要五年,我毕业时,已经45岁了。”
“无论你做什么,五年后你都会变成45岁。”
所以,尽快给自己增加一个维度,你的职业竞争力就随之增强,选择路径也就更开阔。
比如,90后的李叫兽,就是靠研究营销+写干货文章,这两个维度的叠加,迅速出圈,成为百度最年轻的副总裁。
新晋网红黄老师,凭借一首儿歌《小小花园》火速走红,粉丝超700万。她只是在把日常工作中的唱歌+直播,就把她撬到了意向不到的地方。
公众号大V粥左罗,从月薪5000元的小编做起,一年半就成功跳槽,做到插坐学院内容副总裁的位置,年薪50万。这个让他身价暴涨10倍,增加的维度是,讲课。
第二,在主业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副业。
父母那个年代,如果谁搞点副业,那是不务正业。但在当下的时代,如果你只有一条收入线,那是走钢丝,随时都有垂直下降的可能性。多增加一个副业,生活就多一份保障。
我的前同事95后的女孩,因组织架构调整,被迫离职。办理手续时她告诉我,原来她一直有个副业,小红书博主。平时挣6、7千,逢年过节能挣到1万多。裁员对她而言,不算是特别大的打击,她依然可以靠副业养活自己,赢得时间窗口,从容的过渡到下一份工作。
当然,前提是副业不能影响主业。如果本职工作都没做好,就考虑发展副业,结果只能是丢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副业不能与主业有竞争关系。比如你从事零售行业,想发展副业,就拿着公司的供应链开网店,这是挖墙脚。短期看有收益。但长期来看,严重损害了个人信誉,为将来的发展埋了雷,弊大于利。
最好的副业,是对主业能起到强化作用。比如音乐老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做钢琴陪练,教学、爱好、收入完美的结合。
程序员可以开发编程的课程,拍成短视频上传抖音,或者B站,积累粉丝、扩大影响力,还能精进主业,一举两得。
减法策略,聚焦核心圈的核心技能,打造个人护城河。
在巴菲特的办公室里,贴着一张美国棒球手的海报,海报中的棒球手正准备挥杆,这是对巴菲特投资理念影响极大的一个人——波士顿红袜队的击球手泰德·威廉斯。
泰德被称为“史上最佳击球手”,其在棒球界的位置,一点儿都不比巴菲特在金融圈的声望低。
泰德在《击打的科学》中,提出一个观点:高击打率的秘诀是,不要每个球都打,而是只打那些处在“甜蜜区”的球。
受泰德·威廉斯影响,巴菲特把这种策略应用到了投资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投资哲学:只投资高价值、有护城河的公司,其他的一概不看。
巴菲特:“我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圈子,我就待在这个圈子里,完全不管圈子以外的事,定义你的游戏是什么,有什么优势,非常重要。”
也正如他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所说的:“如果把我们最成功的10笔投资去掉,我们就是一个笑话。”
减法策略就是——
1. 找到自己的“甜蜜区”,就是你最擅长的领域,做高价值的积累;
2. 保持专注,只打“甜蜜区”里的球,忽略低价值的消耗;
3. 持续迭代,将护城河挖的足够深。
乘法策略,瞄准风口,增加杠杆,获得复利。
80后胡玮炜,学的新闻专业,毕业后在媒体做记者,工资3000元,做了十年月薪才刚过万元。2015年创办了摩拜科技,2018年美团以255亿全资收购了摩拜。
前面10年,月薪刚过万元。后面3年,身价过亿。
是胡玮炜突然变的更聪明了么?还是更勤奋了?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财务突变?
答案是:瞄准风口,用杠杆为她的人生做了乘法,实现了指数级的增长。
雷军曾告诉猎豹创始人傅盛:“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情,其实本质上不在于你有多强,而在于你要顺势而为,于万仞之上推千钧之石。”
选择一个上升的行业,是个人努力的放大器。
华尔街著名投资人纳瓦尔说:互联网极大的拓展了职业空间,但大多数人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
移动互联网给每个人带来无限的可能性和想象力。你的价值,你的技能,你的知识在互联网上都能实现成倍的增长,同时收获长期的复利。
站对地方,用好手头的工具,用杠杆效应武装自己。
最后,总结一下:
如何打破中年危机的“魔咒”,寻找人生第二增长曲线?
第一,认清企业发展的现状,在中国的大环境下,中年危机是必然,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第二,做好充足的准备,可以从三个方向上深度思考:
1. 做加法,增加竞争维度;开发副业收入。
2. 做减法,聚焦专业技能,做到稀缺,获得议价权。
3. 做乘法,寻找新时代的红利,用杠杆为自己赋能。
查理·芒格有一句话,我特别有感触。那时他85岁,他说,我每天都在等待麻烦的到来。为什么呢?因为只有麻烦来了,我才知道我应该去做什么,我才能够找到我身上的问题。
人生所有美好的结果,都需要行动得来。高手都在刻意规划、刻意练习、刻意成长,成长本身就是一种不自然的“运动”。
“中年危机”可能带来创伤和挫败,也意味着新的可能性。拥抱生活的“黑天鹅”,从不确定性中获益,才能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喜欢就分享给更多人吧
记得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