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谱写城市发展新篇

        近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以宏阔视野擘画了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蓝图。会议深刻阐释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为新时代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最终要落脚在一条条街巷的治理提升、一户户居民的幸福感知上。作为基层干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就是要在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努力把人民城市打造得更有温度、更加宜居、更具韧性,让人民群众在城市中生活得更安心、更舒心、更顺心。

        广开言路纳民意,让人民成为城市蓝图“参谋者”。会议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揭示了城市生命力的真正源泉在人民。智慧城市的灵魂,绝非冰冷技术的简单堆砌,而在于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内核。政策制定若脱离群众的真实诉求与鲜活智慧,纵使设计精巧,也难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着力构建起畅通、高效、制度化的民意吸纳与转化机制。要着力搭建更广阔的平台、畅通更多元的渠道,让“人民建议征集”的金点子真正转化为城市治理的“金钥匙”,要将倾听人民声音、汇聚人民智慧贯穿于城市治理的全过程,特别是在老旧小区更新、公共服务提升、交通体系优化等与群众福祉息息相关的领域,搭建起常态化、多样化的沟通桥梁。要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政策出台前,主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精准捕捉民情民意,将人民期盼切实转化为政策制定的核心导向。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就是要变“你和我”为“我们”,让人民从政策的“旁观者”真正转变为城市蓝图的“关键参谋者”,城市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契合民心所向,政府决策才能获得最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最坚实的行动基础,确保每项政策都深深扎根于人民的深厚土壤。

        多方联动聚民力,让人民成为城市家园“建设者”。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这意味着城市发展的理念、方式和重心都发生了深刻转变,城市工作进入了精耕细作的新时期。城市基础设施是支撑美好生活的骨架与血脉,其建设过程绝不能是政府部门的“独角戏”。动员人民成为家园的“建设者”,不仅是汇聚共建合力的有效途径,更是提升公共设施适配度、增强其长效活力的关键所在。要大力弘扬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积极探索多元化、便捷化的参与机制与平台,在社区微更新、公共空间营造、小微绿地建设等项目的规划、实施乃至维护的全周期中,为居民提供切实可行的参与渠道,将公共建设过程转化为全民参与的生动实践。要鼓励群众通过投工投劳、认捐认养、志愿维护等多种形式贡献智慧和力量,使建设成果更富“人情味”,在共建过程中强化居民对家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将个体付出升华为对城市的深情守护,实现硬件建设与人心凝聚的双赢。

        创新驱动汇民智,让人民成为城市治理“推动者”。摆脱对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破除粗放外延式发展惯性,“存量提质增效”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命题。这既是发展方式的转型,更是城市运营理念的革命。人民身处城市生活的第一线,对治理中的痛点、堵点感知最为敏锐,蕴藏着破解难题的无穷智慧与首创精神。要搭建开放包容、便捷高效的群众创造舞台,完善基层治理“金点子”从发现、培育到转化、推广的全链条机制;设立支持群众微创新的专项平台,积极鼓励并引导居民围绕身边的环境治理、秩序维护、邻里互助、矛盾调解等具体问题,探索形成接地气、可复制、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同时,要推进数字治理转型,构建全域数据融合的智能管理平台,形成线上受理与线下处置的高效闭环,实现社区服务从传统模式向智慧化跃升。要构建多元参与格局,创新“服务积分”激励机制,引导新业态从业者参与社区治理,运用资源清单制度促进辖区单位共建共享,健全“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的平急转换机制,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