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习惯到底有多难才能形成?我想每一个有延迟症和惰性的人都会知道。
我曾经和一个朋友聊起宿命的话题,工作前我还是个毛头小子,从来不相信宿命论,因为作为一名出身卑微的农家子弟,我始终相信着人定胜天。并且,我一直也相信着因果之说:现在的处境一定是你先前的行为决定的。如此来看,只要每一个当下做好一个决定,然后坚定执行,那么结果就一定会是好的。可是慢慢地,我才发现我忽视了惰性所产生的惯性,过度自信效应让我产生了这种忽视。
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产生了这种惰性,并让它维持着较高的惯性一直运行着?每个人都有惰性,但是有些人能够轻易克服,而有些人却一次次败下阵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渐渐地,我似乎找到了一个理由,一个似乎并不成立的理由,那便是每个人的宿命注定了他是否能够克服这种惰性。可为什么是宿命呢?难道上天冥冥中已经制定了每个人的生命规则么?其实并不然,人的生命规则是因果轮回的,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生长环境,这是我们无法决定的因,恰恰也是我们无法克服生命惰性的根本原因。
此话怎讲呢?其实,每个人对待事情的态度和生长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当然也包括对待惰性的态度,一方面受影响于家庭教育,一方面来自于对周围的认知。好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从小很快便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从待人接物,到面对困难的看法,而在忽视的家庭中,小孩子需要很长的时间自己去摸索去学习,也会在困难面前畏畏缩缩而不知。
而在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方面,这种差异就更加明显了,好的成长环境会让小孩眼界更宽,更早地接触和发现这个世界,也更早更全面地去思考很多现实问题。举个例子来看,很多农村小孩儿第一次到大城市读书到大城市工作时,一开始都会茫然无措,他们会好奇商场里到底可以买到哪些东西,吃喝玩乐的地方都有些什么不同,怎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时髦起来,又怎样才能让自己尽快地融入这个城市……面对着众多的第一次,农村孩子到了弱冠之年才开始接触和学习,有的人内心产生了自卑,有的人变得茫然,只有极少的人可以快速适应环境,并找到自己的方向。但对于城市孩子呢?他们很早就了解这一切,到了弱冠之年他们已经开始规划自己未来要成为怎样的人了,是成为超市里的售货员,还是路边的小店主,亦或是高端写字楼的白领,亦或是科技园的极客……我并没有嫌弃农村的意思,因为我本人就是农村小孩,因此对这种感受会更加深刻,毫无疑问,无法改变的生长环境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宿命。
或许,农村小孩的童年的确是丰富多彩,无忧无虑的,但相对来说也是单调的,因为并没有在很好的年龄开发并塑造孩子们的智力。因为过少地接触除了学习之外的竞争,便对世界的认知也变得单调了,只知道学习可以改变命运,但到底是怎么改变却一无所知,这也促使了很多农家子弟并不懂得怎么选择学校、选择文理科、选择专业。在对未来的茫然中起跑,可想而知所碰的壁、所走过的弯路有多少。但城市孩子们却有很好的家庭环境、周围环境,在一开始便选择了较为明确的跑道。起跑线的说法不是无稽之谈,富人更富而穷人更穷的说法也是符合发展规律的,享受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这种极化现象。但这种现象到底和惰性有什么关系呢?
惰性的最大敌人是决心,那决定决心大小的因素又是什么呢?我思来想去,应该是源动力,再深究便是对竞争的认识。只有强烈地感受到竞争的影响,明白只有强者才能获得更好资源的真理时,源动力才会够强,才能逼迫自己去克服惰性。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最明显的差别就是对竞争的认识不同,竞争不仅来自于成绩单,也来自于身体的强壮,生活方式的丰富性、高价值性,更来自于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人类的进化来自于竞争,同样每个人的成长也来自于竞争,只有真正的明白竞争对自己产生的影响,才会重视竞争并与之展开抗争,便会成长得更快更迅速。
每一个有很强惰性的人都存在着竞争意识不强的现象。他们总是放松自我要求,不去健身没有强壮的体魄,所以无法吸引妹子没精力去应对工作;不去加班没有理解职场法则,所以总是把工作拖到明天并且效率低下;不利用周末看书学习,所以一直都在吃老本用老经验;不去规划未来,所以一直做着替代性很强的工作消耗自己仅有的价值……
二八原则适用于人类资源的控制,20%的人掌握着社会80%的资源,同样,20%的城市人口享受着国家发展80%的福利。我还是坚持着人定胜天和成长因果说,但是如果可以在70分的基础上向90分奋斗,我又为何让自己未来的孩子在50分的基础上向90分奋斗呢?要知道很多50分的孩子,或许在一开始就被限定了未来的发展只能在80分左右,这便是宿命,也是因果,人定胜天是他们心存信念的希望。
或许这种宿命论是狭隘的,因为惰性同样也是可以克服的,但竞争却是生生不息的,只有更强烈的生存意识才能活得更久,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