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乐器

中国乐器简介: 吹管乐器。我国吹管乐器起源甚古,相传在四千年前夏禹时期,就有一种用芦苇编排而成的吹管乐器叫做『钥』。

中国传统乐器简介: 吹管乐器 我国吹管乐器起源甚古,相传在四千年前夏禹时期,就有一种用芦苇编排而成的吹管乐器叫做『钥』。 民国二十年,山西万泉县荆村发掘出三个新石器时代的『埙』。《诗经》中有箫、管、钥、埙、笙等乐器的记载。后来兴起的军乐,又叫鼓乐、横吹、骑吹等,是以排萧、笳、角、笛等为主要乐器,常在军队行进时吹奏,也有用作仪仗队或在宴会上演奏和其他娱乐之用。唢呐的出现较晚,约在明代始有所记载。至今,在民间婚丧喜庆及民俗节日中,吹管乐器俱是主要乐器。

乐器分类

我国吹管乐器根据发音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 1. 气息经由吹孔,引起空气柱的振动而发音的,如笛 子、箫、埙、排箫等。 2. 气息经过哨子,引起空气柱的振动而发音的,如唢 呐、管等。 3. 气息经由簧片,引起空气柱的振动而发音的,如 笙、芦笙、把乌等。

以下介绍目前在国乐团中常用的吹管乐器: 笛子 Ditze 笛又名横吹、横笛。相传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以后输入长安。宋朝以后,成为伴奏戏曲的重要乐器。 传统的笛子,竹制,有六个按音孔、 一个吹孔和一个膜孔。吹奏时,由竹管内空气柱的振动而发音。其常用音域有两个八度,笛音清脆、高亢、透明而圆润,独奏、合奏均具特色,表现力丰富,故深受人们喜爱。 笛子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是筒音(最低音)为a′(实际音)和d2(实际音)的笛子。因为这两种笛子分别为昆曲和梆子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习惯上称为『曲笛』和『梆笛』。 箫Hsiao 约4500年前,有个叫仱伦的乐官发明了「律管」,将竹管一端以节封闭,由另一端直吹而发声,这是箫的前身。到了汉朝前,京房再加一后孔,成为五孔,唐朝时传到日本,叫做Shakuhachi (尺八)。到了魏朝又多开一孔,以后就没再做多大变化。 箫为直吹管乐器,吹口成V字型,吹奏法与笛类似,音孔有六,前五后一,音色低沉,音域有二个半八度,常用的箫最低音为d′. 笙 Sheng 古时大笙称为『竽』,小笙称为『和』。西元前十五世纪殷代甲骨文上已有关于『和』的记载。西元前六世纪,中国的诗集经中也常提到这种乐器。 传统笙一般为十三簧与十四簧,经过改良后有二十一、二十四、二十六、三十二、三十四、三十六簧等多种。 笙常用作伴奏乐器,由于它音色清晰透亮,音域宽广,亦可用于独奏。笙是以簧片振动发音,吹吸皆可演奏,且同时可吹出两音以上,故可吹奏和声。 唢呐 Suona 唢呐原是波斯(今伊朗),阿拉伯的乐器。唢呐两字为波斯语SURNA的音译。我国自明代始有关于唢呐的记载。至今在民间婚丧喜庆以及民俗节日中,它是主奏乐器。流传各地的唢呐有大的、有小的、有粗犷的、有柔和的,种类甚多,表现力很强。所有管乐器的技巧几乎都可演奏,它还可以模仿唱腔,以管体、哨子、喇叭口拆开吹奏,各自模拟不同角色,如老生、花旦等。其常用音域为两个八度,目前在国乐团中常用的唢呐是筒音为g′的D调高音唢呐。 弹拨乐器 弹拨乐器是用手指或拨子拨弦,及用琴竹击弦而发音的乐器总称。弹拨乐器的历史悠久,种类形制繁多,是极富特色的一类弦乐器。远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就已有「琴」、「瑟」等乐器,随后陆续产生了或输入了周末战国时的筑、筝、秦代的弦豉、汉代的箜篌、阮、隋唐的琵琶、元代的三弦、明代的杨琴等等。 根据乐器形制、性能和演奏方法的差别,弹拨乐器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以七弦琴为代表,包括琴、筝等乐器。这类乐器都有一个长方形木箱作为琴身,张以琴弦,平放着弹奏。除七弦琴都可以按弦取音外,其余都只用其空弦音。 第二类以琵琶为代表,包括柳琴、月琴、阮、三弦等乐器,装有四根、三根或两根弦,左手按弦,右手弹拨,多放在腿上演奏。 第三类是扬琴。平置在木架上,用琴竹击弦取音,约在明代由外国传入。 弹拨乐器总类繁多,下面,依次介绍目前国乐团中最常用的乐器:琵琶、柳琴、杨琴、和筝、阮、三弦。 琵琶 Pipa 最早「琵琶」是弹拨一类乐器的通称。远在西元三世纪,中国就有长柄、皮面、圆形音箱的琵琶,名「弦鼓」。汉代亦有十二柱的琵琶出现。约在西元三百五十年前后,通过印度传至中国的的一种琵琶,梨形音箱、曲颈、四条弦,叫「曲项琵琶」,这是现代琵琶的前身。 它吸收了秦、汉琵琶的长处改造发展,并经后人不断改进,由有相无品增至六相二十多品,音域扩大。演奏方法最初用木拨演奏,唐代中叶改用手指,弹奏技巧经长期发展,日趋复杂。表现力益丰富。现今传遍中国南北各地。除作为独奏、重奏、和奏等纯乐趣的形式出现外,在戏曲、曲艺、歌唱等伴奏乐队中也广泛被应用,是我国相当重要的一种弹拨乐器。 柳琴 Liuching 又称柳叶琴、金钢腿、土琵琶,状如小型琵琶,原为山东柳琴戏、安徽泗洲绍兴乱弹等剧种的重要伴奏乐器,装有两根或三根琴弦,改革后加装为四弦,音域宽广,半音齐全,音色优美,被用作独奏及国乐团中弹拨组的高音声部。 三弦 Sanhsian 三弦又名「弦子」。由秦代的「弦鼓」发展而来,三弦名称最初见于明代文献中。如北方的「大鼓书」(亦称说书)、南方的「清音」、「道情」等,三弦均为一种主要伴奏乐器,由于其声音铿锵有力,在乐队合奏中,常用来加强节奏效果。此外三弦也是一极富特色的独奏乐器。 阮Yuan 阮在乐队合奏中是相当重要的弹拨乐器。相传晋时竹林七贤中的阮咸善弹此乐器,故又名「阮咸」。阮经改良后,现有大、中、小,即高、低音阮之分。在民间戏曲及说唱中常见。在现代国乐团合奏中,多参与伴奏。目前最常用的为中阮及大阮。 杨琴 Yangchin 击弦乐器约在明代才由波斯一带传入中国。最初在广东省沿海地区流行,以后逐步遍及全国。扬琴具有清脆的声音,宽广的音域,又可同时奏出和音及快速琶音,在合奏中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乐器,独奏方面亦极有特色与表现。 筝 Cheng 是一种古老的乐器,早在战国时期以前(西元前四七五到前二二一),已在泰国流行。它的流传甚广,从岭南至内蒙,几遍全中国。尤以河南、山东、浙江、广东、内蒙等地更以其被广泛的采用而闻名。现经改良,由十三、十六弦不等而发展到二十一至二十五弦,性能大为提高,深受人们欢迎,被用来独奏、重奏、合奏以及多种戏曲、曲艺和舞蹈等伴奏。 擦弦乐器 擦弦乐器是用装在细竹弓上的马尾磨擦琴弦,使之振动发音的一类乐器。我国常见擦弦乐器包括二胡、高胡、中胡、革胡、板胡、四胡等。 胡琴早在唐朝己有,散见文学作品中,当时名曰「嵇琴」,北宋时,在我国北方奚部民间广为流传,称之为「奚琴」。宋代陈晹所编「乐书」(西元1099年)卷128中说:「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鼓;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别,两弦之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根据文字和画中的图形,奚琴与今日的胡琴非常相似,只是奏法不同。 近千年来,胡琴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不论在乐器上或乐曲均有显着的发展,由于制作的材料和形制的不同,从胡琴的母型中又衍生出京胡、二胡、板胡和四胡等,民国以后为适应国乐队和奏需要,又创制出中胡、大胡、低胡等,使这类型的乐器更为丰富。目前,各地方与各剧种所用的胡琴类乐器,不下数十种,它们不仅有优美的音色和鲜明的地方色彩,且有高度的演奏技巧与丰富的表现能力,尤其是二胡,在近几十年中更有较大的发展。已成为极佳的独奏乐器和重要的乐队乐器。 二胡(南胡)Erhu(nanhu) 二胡为我国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擦弦乐器,它广泛地流传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以至珠江流域。二胡这个名称,在南方是专指独奏用或在国乐队用的一种,北方人称为「南胡」。由于全国各地不同的习惯,也有称为「二弦」、「嗡子」和「胡胡」的,名称虽多,实际上是同一乐器。二胡音色优美,表现力强,既能演奏柔和流畅的曲调,也能演奏跳跃有力的旋律乐器,既用之于独奏,也适于合奏或伴奏,在民间的戏曲的多种剧种中均为中要的伴奏乐器。 二胡普遍采用五度定弦法,最常用的空弦定音为d′a′。 革胡 Gehu 革胡是一种音量较大,音域较广的低音拉弦乐器,它是在二胡的基础上参考西洋大提琴的演奏方式改革而成的。 它张有四条弦,设有指板,琴筒横置,由于有指板,按弦极为方便,不仅能拉奏,还能拨弦弹奏。主要用于合奏,也可担任弹奏。其空弦定音为CGDA。 打击乐器 国乐器中,打击乐器历史最悠久,且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传统上,分为鼓、锣、钹、板和钟五类,若依制造材料来分,又可分为金属、竹木和皮革等三类。它们的演奏技能和表现力极为丰富,音响具有特色,不仅使乐器的节奏鲜明强烈,且具有极深刻的感染力,尤其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民间音乐中十番锣鼓、潮州锣鼓、苏南吹打、河北吹歌和辽宁鼓吹等,俱是以打击乐器见长。在现代国乐团中钟类很少使用。 一.鼓类乐器: 历史记载中,打击乐器以鼓的出现最早,殷墟甲骨文自已有「鼓」字。鼓类乐器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演奏方法也不尽相同,有丰富的表现力,除用以合奏或伴奏外,某些乐种中还作为独奏乐器使用。 大鼓Dagu (Iarge drum) 大鼓也叫大堂鼓,为较大型的鼓,一般鼓面直径在一尺半以上。由木制的圆桶上下端蒙以两块面积相等的牛皮而成。一般摆在四脚的木架上演奏,奏时用两根木槌敲击鼓面而发音音色低沉而厚实。 定音缸鼓 Dingyin Ganggu 定音缸鼓,为可定音的大鼓,根据缸鼓〈花盆鼓〉改良而成。乐队中经常以两个或三个为一组,两个一组的多定为主音及属音,三个一组的则增加下属音、上属音或下中音等其他音 二.锣类乐器 锣是我国使用得最广泛的打击乐器之一,最初流行于中亚与东南亚一带,于西元六世纪前期传入我国,当时是叫「沙锣」。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经过长期的流传和改进,使锣成为具有丰富表现的乐器。锣的种类很多,有的锣具固定音高,有的锣击后音升高,有的锣击后音降低。 锣是体振乐器,结构简单,锣身呈圆形弧面,通常四周有边框,用槌敲击中央部分,震动发声。 云锣Yunluo cloud gong 云锣为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民间叫九音锣。通用的云锣有十面小锣,悬于木框之间,或将木框抵在桌上,右手用小槌敲击之,(大型云锣,则用木架立于台上)其立位排列各不相同。 三.板类乐器 板类乐器使用在乐队中有响板、梆子、木鱼--------等。 响板 Hsiangban 响板又叫拍板,因常以檀木制造,又叫檀板,在六世纪的唐代已出现,其数目有六块或九块,由于使用目的不同,板的数目也不一致,现在通常使用三块板所组成的。因适用范围之不同,又可分为鼓板、书板、击坠板三种,古板用于民乐合奏及戏剧伴奏,为主要的节奏乐器,经常与板鼓配合使用,书板及坠板则为曲艺说唱伴奏。 梆子 Bangtze 梆子最早用于伴奏各种梆子腔而得名,常使用在强拍上,借以增加戏剧气氛。因适用范围不同,而有河北梆子〈简称梆子〉、南梆子、坠梆子及秦梆子等区别。 河北梆子,是两根长短不等,粗细不同的实心硬木棒以紫檀或红木制成。左手执短而粗的椭圆形,右手执长而细的圆形木棒,互击发音,音色高亢而坚实。 南梆子为长方形的中空木制体,演 奏时左手执梆,右手执木槌敲击, 发音圆润,一般以花梨木制造。 坠梆子用于豫剧伴奏,其形如 蛋。 秦梆子用于秦腔。

中国古代十大乐器一般是指琵琶、二胡、编钟、箫、笛、瑟、琴、埙、笙和鼓这十种民族乐器。

中国古典乐器一般按“八音”分类。“八音”就是我国最早按乐器的制造材料来对乐器进行分类的方法,最早见于《周礼·春宫》,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pao)、竹”八类,按照“八音”,可将中国古代十大乐器如下分类:

“金”类:钟

“土”类:埙(xun)

“革”类:鼓

“丝”类:琴、瑟、二胡、琵琶等

“匏”类:笙

“竹”类:箫、笛等

古琴

琴发明于伏羲时代(伏羲在位年代2400 BC-2370 BC,参见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为五弦之琴,或云为神农(2370 BC-2338 BC)所作(《古史考》:伏羲作琴、瑟。《纲鉴易知录》:伏羲斫桐为琴,绳丝为弦;绠桑为瑟。《说文》:琴,苞牺氏所作弦乐也。《帝王世纪》:神农始作五弦之琴,以具宫商角征羽之音。历九代至文王,复增其二弦,曰少宫、少商。)琴发明的地点在今鲁西豫东地区(伏羲之都在今河南淮阳,神农之都在今山东曲阜)。

古人云:“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众器之中,琴德最优”,这个琴字指的就是古琴。 “琴者靠天地之声”,“通神明,惊鬼神”,“因而瓠巴鼓琴,飞鸟翔集,渊鱼出听;师旷鼓琴,六马仰秣,玄鹤延颈”.....几乎古代所有有关音乐的故事都来自古琴。古琴又有着极为广阔的艺术表现力,清越、古朴、圆浑而又极富穿透力和质感,所以其表现境域十分宽广:清微淡远的《平沙落雁》、质雅清纯的《梅花三弄》、悠闲舒缓的《渔樵问答》、刚烈粗厉的《广陵散》、哀婉沉痛的《长门怨》、气势磅礴的《流水》,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古琴所不能表达的。

瑟的起源十分久远,在考古发现的弦乐器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它的出土地点集中在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并且绝大多数出自东周楚墓。其他如江苏、安徽、山东和辽宁等省,只有一点零星发现。

瑟,形状似琴,有25根弦,弦的粗细不同,每弦瑟有一柱,按五声音阶定弦。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

鼓的出现比较早,从如今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早期大墓出土的土鼓为例)。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民族乐队、各种戏剧、曲艺、歌舞、赛船舞狮、喜庆集会、劳动竞赛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 鼓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中国鼓类乐器的品种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古文献所谓“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

笙,古称卢沙,是源自中国的簧管乐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藉由每根管子中的簧片发声,是吹管乐器中唯一的和声乐器,也是唯一能吹吸发声的乐器,其音色清晰透亮,音域宽广,感染力强。在传统器乐和昆曲里,笙常常被用作其它管乐器如笛子、唢呐的伴奏,为旋律加上纯四度或纯五度和音。在现代国乐团,笙可以担当旋律或伴奏的作用。

笙的形制多样,音色明亮、浑厚,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民间常用于芦笙舞伴奏和芦笙乐队合奏。经过 改革,已在民族乐队中应用,可独奏、重奏或合奏,有着丰富的表现力。

埙在古代是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埙起源于汉族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

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埙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侧壁开有音孔。埙经历了漫长阶段,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

笛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吹奏乐器之一。1986年5月,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用鸟禽肢骨制成),根据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竖吹,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具有与我们所熟悉的中国传统大致相同的音阶。

箫的产生,其历史可以追根溯源到远古时期。中国考古学表明,目前出土文物中发现了有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质发声器,考古学家称之为“骨哨”(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文物,现存浙江博物馆)。

箫,分为洞箫和琴箫,皆为单管、竖吹,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吹奏乐器。箫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它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有六孔箫和八孔箫之分。

编钟

编钟是中国古代汉族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二胡

二胡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现,称“奚琴"”,宋代称“嵇琴”。一般认为今之胡琴由奚琴发展而来,现已成为我国独 具魅力的拉弦乐器。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

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唐朝便出现胡琴一词,当时将西方、北方各民族称为胡人,胡琴为西方、北方民族传入乐器的通称。至元朝之后,明清时期,胡琴成为擦弦乐器的通称。

琵琶

琵琶被称为“弹拨乐器之王”,属于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琵琶,本作“批把”,拨弦乐器。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一书中曾有记载:“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这名古文的意思是:琵琶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琵,向后挑进称做琶;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琵琶)。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

1.上古音乐:伟哉华夏乐 亘古一脉通 击石百兽舞 箫韶奏九成

在相关的历史文献,中国音乐起源传说一直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主要体裁是“六代乐舞”。从半坡遗址发现六千年前的半坡埙。在西周重要的音乐是宫廷雅乐,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

2.中古音乐:乐府采诗颂 相和大曲兴 鼓吹起代北 清商吴楚声

这个时期为秦汉隋唐前。乐府始于秦,在汉武帝时代得到高度重视。汉代宫廷最有代表的音乐是“相和歌”,他是汉代各种民间歌曲的总称。相和歌原本是无乐器伴奏的徒歌,一人唱几人和,经乐府乐工加工整理,加入了琴、瑟、筝、琵琶,笙等丝竹乐器的伴奏,并由歌者敲击板或击鼓掌握节奏,史书中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著名相和作品”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这首歌曲被认为是相和歌的正声,叶是传于后世的最古的一首五言体乐府。他的前三句是独唱,后三句当为三人和。

隋唐时期:民族大迁徙 声情更相融 乐奏十部伎 舞旋丝路风

隋唐燕乐最为光辉灿烂,燕乐是这个时期的主要标志。燕乐,又称宴乐。其是统治者享乐需要的汇集宫廷俗乐的总称。隋到贞观,有十部乐: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昌乐,龟兹乐,琉勒乐,康国乐,安国乐,高丽乐。作为一种传统音乐体裁,到唐朝时,中国古代音乐更丰富,达到前所未有的艺术水平。

船行十里 一曲犹未终 唐人多壮举 乐舞呈颠峰

也就是这个时期,古代几种乐谱就形成在隋唐,中国古谱大约有32种,代表:文字谱,减字谱,俗字谱等。敦煌曲谱成为古谱学研究的热门课题。

3.近古代音乐:伶工失恩宠 乐自民间兴 填词协乐律 说唱调诸官 歌舞演鼓事 杂剧得繁荣

这一时期包括宋辽金元明清两宋时普遍流行曲子词,许多著名词人的作品被用语演唱,还出现了精通音律的词家。在宋元,真正作为说唱音乐品种而登堂入室的事鼓子词和诸宫调。而宋元最重要的伟大贡献事杂剧的产生。“宋人重乐论,著述颇硕丰,乐书卷浩繁,漫志多考证,琴史载琴家,笔谈见解精”。著名杂剧“汉宫秋、窦娥冤,西厢记,墙头马上,倩女离魂”等永垂史册。在音乐理论,从北宋到南宋,先后有四部重要乐学著作留给后人。最著名的是“乐书”。“四大声腔起,戏曲渐鼎盛,皮黄与梆子,昆高胡乱灯”,中国戏曲到明清两代,迈入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有一幅著名图“清,同光十三绝图”,这一时期器乐独奏,合奏艺术特别是琵琶“海青拿天鹅”、“月儿高”、“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浔阳月夜”灯十三大套曲的演奏艺术提高到空前水平,合奏更是品类繁多,百花齐放。福建南音,西安鼓乐,山西八大套,辽南鼓吹,北京智化寺音乐,江南丝竹,潮州弦丝,潮北锣鼓,陕北唢呐,鲁西南鼓吹,冀中笙管乐、弦索乐,广东音乐和少数民族的芦笙,冬不拉音乐,土家族打溜子音乐灯。

可以说“明清理遗产,音乐集大成,长河源流远,传统得继承。”

传统乐器和器乐

金声谐玉振,钟鼓调管弦。鼓器分八类,乐奏有源源。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器乐艺术十分发达的国家。乐器按照各自使用的物质材料分为八种类别: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称为八音。乐器分为四类:吹,拉,弹,唱。依器成组和 传播在民间 合奏用仪式 独奏娱雅间器乐仪式的表演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合奏,一是独奏。在中国传统生活中,器乐合奏大多数都用于民间习俗和信仰仪式活动中。独奏在封建时代多半是文人以古琴,琵琶,箫等自娱,或在民俗场合中由唢呐,管子,笛演奏者作即兴演出,与合奏相比,形式,品种都要少一些。

1. 器乐合奏

传统的民间器乐合奏,依其不同的组合,可以分六类:锣鼓乐,唢呐锣鼓乐,鼓吹乐,丝竹锣鼓乐,丝竹乐,弦索乐。

A. 锣鼓乐:锣鼓势磅礴 热烈且酣畅 十番十样锦 威风响八面

这种和乐但存,乐队以单一色的打击乐器组成,少数情况下,可以加一两种有音高的乐器,如十面云锣等。

B .吹打乐:吹打地域广 唢呐笙笛管 鼓为群音长 坐行节奏缓

在这种合奏音乐中,虽然有明确的主奏乐器,但打击乐依然有很重要的地位。

C .鼓吹乐:鼓吹荐朝会 僧道有古传 和笙伴筚篥(音bili) 大曲套十三

一种以吹奏乐器为主,少量打击乐助奏的民间合奏。他的分布比任何民间乐种都更加广泛。

D .丝竹乐:丝竹生水乡 清雅尚柔婉 幽深得古韵 华丽制新篇

以丝弦与竹管类乐器组成乐队演奏的音乐,主要流传南方各地。乐队规模不大,少则五人,多则十人。代表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潮州弦诗,福建南音等。

E. 弦索乐:弦索品种少 中洲遗微澜 潮州筝曲谱 《胡笳》声久远

仅用丝弦乐器演奏的音乐。其品种颇少,流传也不广。只有弦索雅乐,中洲古乐和潮州筝谱三类。线索雅乐是指19世纪初蒙古族人荣斋收录的“弦索备考”。

2 .器乐独奏

在传统器乐的演奏活动中,独奏形式很少见。只介绍古琴,琵琶,筝,笛,二胡等乐器。

A .琴:古琴文人乐 历经三千年 曲目烟波浩 人文海蕴涵

古琴,在中国音乐中,常常为了强调某些乐器,乐种才有很长的历史,都习惯加一个“古”字,如古筝,古乐等。其实,最古老的乐器,都以一个单字称呼。如琴,笙,埙,瑟,箫,笛等。关于这件乐器的历史,曾有很多传说和文献记载,太长,不说了。但神农削桐为琴,舜做五弦之琴还是请朋友自己查看。

B. 琵琶:琵琶马上鼓 隋唐成大观 声器咸流美 于今更璀璨

最初记载为枇杷或枇杷,弹弦乐器,在古代,琵琶一词曾做多种弹拨乐器的统称。“枇杷本出自胡中,马上所鼓也”-东汉。唐“敦煌琵琶谱,五弦谱现今还在演出。

C. 筝:施弦高且急 名取筝筝然 南北多流派 雅俗同一源

筝的称呼来自这件乐器的音响效果,古人说:施弦高且急,筝筝然也”,快而目者,真奏之声。筝最早为竹制的五弦乐器,汉魏演变为十二弦,唐以后为十三弦。明清至今,先后由十五弦,十六弦增加到二十一弦,二十五弦。代表曲目有“寒鸦戏水,昭君怨,黄鹂词,柳青娘,凤求凰”等。

D .二胡:二弦马尾弓 阳刚阴柔兼 声名播中外 明月映二泉二胡是中国拉弦乐器的代表,与琴,筝,琵琶等乐器相比,历史是最短的,但自明清以来,用途极广。到20世纪发展也最快,因此,它已经成为中国乐器艺术的代表之一。民间二胡多称为胡琴,南胡,胡胡等。二胡音域宽广,音质音色甜美,左右手技巧多样,阳刚阴柔兼而得之。

E .笛:流水落梅花 均孔七调翻 北吹五梆子 南奏花六板

笛子为竹制管伸,管身开有吹孔,膜孔,两个出气孔及六个按音孔。一律用横吹姿势演奏。代表曲目:五梆子,喜相逢,放风筝,挂红灯等。

中国民族乐器

古乐器一般都具有双重功能——表现性和实用性。即是说这些乐器既是表现音乐的工具,又是劳动生产的工具,或是生活用具。如在《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有:“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作歌,乃以麋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文中所说用生活器皿——缶,蒙上麋鹿之皮而成鼓。而“拊石击石”则是先民们将狩猎的石器,敲击成声,以伴奏化装成百兽的原始舞蹈。又在《汉书·杨恽传》:“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乌乌。”这一记载,描述了人们酒后兴趣大发,一面敲击盛酒用的器皿缶,一面仰天歌唱。古时的石磬可能导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工具。可以这样设想,先氏们在长期劳动过程中,逐渐发现某种石制片状工具能够发声,可以作为乐器,于是发明了磬。

乐器的实用性不仅表现在某些乐器原来是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器,并且人们用它们来传递一些特定的生活信息。如击鼓出征、鸣金收阵、晨钟暮鼓、打更报时、鸣锣开道、击鼓升堂等。在中国有些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着以吹奏口弦传递爱情的信息,口弦成了表达爱情的工具和信物。 葫芦丝

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达和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由石磬演变成金属的磬和出现金属的钟,在石器时代是绝无可能,只有当人类掌握了较高的冶炼技术才成。也只有当养蚕业和缫丝业的发明和发展,才可能产生“丝附木上”的琴、瑟、筝。

先秦时期的乐器,见于文献记载的有近70种。仅在《诗经》一书中提及的即有29种,打击乐器有鼓、钟、钲、磬、缶、铃等21种,吹奏乐器有箫、管、埙、笙等6种,弹弦乐器有琴、瑟等2种。由于乐器品种的大大增加,于是在周代时产生了根据制作乐器的不同材料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作“八音”分类法。

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大墓的地下音乐殿堂中,保存了124件古乐器。无论是重达五千多斤的乐器巨人——64件编钟,或是在造型、制作和彩绘都很精致的鼓、排箫、笙、瑟等,都向我们揭示了春秋战国时中国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状况,它是中国古代乐器光辉创造的见证。

自秦汉以来,又不断涌现出新乐器。如秦时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弹弦乐器——“百姓弦鼗而鼓之”。弦鼗是一种圆形音箱、直柄的琵琶,后至汉代发展成四弦十二柱的“汉琵琶”,又称“阮咸”。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的民族,自汉以来,广泛吸收了大量的外来乐器。如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时张骞通西域时传入的横吹(亦称横笛);汉灵帝时传入竖箜篌(曾称胡箜篌;约在公元350年前后的东晋时,从新疆、甘肃一带传入了“曲项琵琶”,明代传入了扬琴和唢呐等。这些外来乐器,经过不断地改进,使它们逐渐成为中国民族乐器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在中国乐器发展史中,值得注意的是拉弦乐器的出现大大晚于打击乐器、吹管乐器和弹弦乐器。据文献记载,唐代(公元618—907年)才出现以竹片轧之的“轧筝”和“奚琴”(在宋时作“嵇琴”)。宋时的嵇琴用马尾弓拉奏,并出现了“胡琴”的名称。如宋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云:“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如怨单于。”自元代之后,在奚琴、胡琴的基础上发展成各种类型的拉弦乐器。

中国的“吹、打、弹、拉”四大类乐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对传承乐器的音质不纯、音律不统一、音量不平衡、转调不方便、固定音高乐器之间的音高标准不统一、在综合乐队中缺少中低音乐器等不足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并涌现了许多成果。 二 我国民族民间乐器的分类

八音分类

周代,我国已有根据乐器的不同制作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分成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叫做“八音”。在周末至清初的三千多年中,我国一直沿用“八音”分类法。

金类:主要是钟,钟盛行于青铜时代。钟在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地位和权力象征的礼器。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宴飨与日常燕乐中,广泛使用着钟乐。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可发两个频率音,这两个音,一般为大小三度音程。另外还有磬、錞于、勾鑃,基本上都是钟的变形。

石类:各种磬,质料主要是石灰石,其次是青石和玉石。均上作倨句形,下作微弧形。大小厚薄各异。磬架用铜铸成,呈单面双层结构,横梁为圆管状。立柱和底座作怪兽状,龙头、鹤颈、鸟身、鳖足。造型奇特,制作精美而牢固。磬分上下两层悬挂,每层又分为两组,一组为六件,以四、五度关系排列;一组为十件,相邻两磬为二、三、四度关系。它们是按不同的律(调)组合的。

丝类:各种弦乐器,因为古时候的弦都是用丝作的。有琴、瑟、筑、琵琶、胡琴、箜篌等。

竹类:竹制吹奏乐器,笛、箫、箎、排箫、管子等。

匏类:匏时葫芦类的植物果实,用匏作的乐器主要是笙。

土类:就是陶制乐器,埙、陶笛、陶鼓等。

革类:主要是各种鼓,以悬鼓和建鼓为主。

木类:已经很少见了,有各种木鼓、敔、柷。敔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制呈伏虎状,虎背上有锯齿形薄木板,用一端劈成数根茎的竹筒,逆刮其锯齿发音,作乐曲的终结。用于历代宫廷雅乐。柷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如方形木箱,上宽下窄,用椎(木棒)撞其内壁发声,表示乐曲即将起始。用于历代宫廷雅乐。

传统乐器

古琴

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在古代是地位最崇高的乐器。古琴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13个徽位,代表一年的12个月及闰月。琴面弧形代表天,琴底为平象征地,为天圆地方。有西方音乐人评价:这个乐器的构造,是依据中国天与地之间关系的观念而设计的,使人联想到传说中只有天上神仙才能听得到的音乐。

中国原始的丝弦乐器之一,共有二十五根弦。《诗经》中有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瑟曾销声匿迹千年之久,而今“幽兰汉乐”将传说中的声音再次呈现于舞台之上,琴瑟合鸣,乐声如流水,如凤鸣,如南风,如月行,引我们走进大自然深深的芬芳里。

箜篌

中国古老的弹弦乐器,始于汉代,历史悠久;音域宽广、音色 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唐时期曾用于西凉、龟兹、疏勒、高丽、天竺诸乐中。明代后失传达300年之久。

方响

古代打击乐器,由十六块大小相同的长方形玉片组成,以厚薄不同定音高,分上下两层悬挂,用小铁锤敲击;出现于北周。隋唐时用于燕乐,后也用于宫廷雅乐,自宋代后渐少

八音

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的一种。原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镈)、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8类。

八音也指民间 器乐乐种。如山西五台山一带的八音会,所用乐器有管子、唢呐、海笛、笙、梅笛、箫、堂鼓、小鼓、大镲、小镲、大锣、云锣等;广西壮族的隆林八音乐队,使用的乐器共有 8件,它们是:横箫(笛子)一对,高胡、二胡各一把,小三弦一把,锣、鼓、钹各一副。南宁市邕宁壮族八音则主要由大唢呐、小唢呐、五孔笛、锣、鼓、钹、壮族乐鼓等组成。海南地区流行的海南八音源于潮州音乐,因使用8 类乐器而得名,即:弦(二胡、椰胡)、琴(月琴、扬琴、三弦)、笛(唢呐)、管(长、短喉管)、箫(横箫、直箫、洞箫)、锣、鼓、钹等;彝族八音所用乐器有二胡、环箫(无膜笛)各一对,以及牛角胡、五鍟(小锣)、鼓、钹等;仡佬族八音又名八仙,所用乐器有二胡、横箫(笛)各一对和五鍟、锣、鼓、钹等。

《佛学常见词汇》

佛所持特有的八种声音,即极好音,柔软音,和适音,尊慧音,不女音,不误音,深远音,不歇音。

分类乐器

吹奏乐器

我国吹奏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根据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动的有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

第二类,气流通过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动的有唢呐、海笛、管子、双管和喉管等。

第三类,气流通过簧片引起管柱振动的有笙、抱笙、排笙、巴乌等。

由于发音原理不同,所以乐器的种类和音色极为丰富多彩,个性极强。并且由于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不同以及地区、民族、时代和演奏者的不同,使民族器乐中的吹奏乐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极其丰富的演奏技巧,具有独特的演奏风格与流派。

典型乐器:笙、芦笙、排笙、葫芦丝、笛、管子、巴乌、埙、唢呐、箫。

全部乐器: 木叶、纸片、竹膜管(侗族) 、田螺笛(壮族) 、招军(汉族) 、吐良(景颇族) 、斯布斯、额(哈萨克族)

、口笛(汉族) 、树皮拉管(苗族) 、竹号(怒族) 、箫(汉族) 、尺八 、鼻箫(高山族) 、笛(汉族) 、排笛(汉族)

、侗笛(侗族) 、竹筒哨(汉族) 、排箫(汉族) 、多(克木人) 、篪(汉族) 、埙(汉族) 、贝(藏族) 、展尖(苗族)

、姊妹箫(苗族) 、冬冬奎(土家族) 、荜达(黎族) 、(口利)咧(黎族) 、唢呐(汉族) 、管(汉族) 、双管(汉族)

、喉管(汉族) 、芒筒(苗族) 、笙(汉族) 、芦笙(苗、瑶、侗族) 、确索(哈尼族) 、巴乌(哈尼族) 、口哨(鄂伦春族)。

弹拨乐器

我国的弹拨乐器分横式与竖式两类。横式,如:筝(古筝和转调筝)、古琴、扬琴和独弦琴等;竖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和扎木聂等。

弹奏乐器音色明亮、清脆。右手有戴假指甲与拨子两种弹奏方法。右手技巧得到较充分发挥,如弹、挑、滚、轮、勾、抹、扣、划、拂、分、摭、拍、提、摘等。右手技巧的丰富,又促进了左手的按、吟、擞、煞、绞、推、挽、伏、纵、起等技巧的发展。

弹奏乐器除独弦琴外,大都节奏性强,但余音短促,须以滚奏或轮奏长音。弹拨乐器一般力度变化不大。在乐队中除古琴音量较弱,其它乐器声音穿透力均较强。

弹拨乐器除独弦琴外,多以码(或称柱)划分音高,竖式用相、品划分音高,分为无相、无品两种。除按五声音阶排列的普通筝等外,一般都便于转调。

各类弹奏乐器演奏泛音有很好的效果。除独弦琴外,皆可演奏双音、和弦、琵音和音程跳跃。

我国弹奏乐器的演奏流派风格繁多,演奏技巧的名称和符号也不尽一致。

典型乐器:琵琶、筝、扬琴、七弦琴(古琴)、热瓦普、冬不拉、阮、柳琴、三弦、月琴、弹布尔。

全部乐器:金属口弦(苗族)(柯尔克孜族) 、竹制口弦(彝族) 、乐弓(高山族) 、琵琶(汉族) 、阮(汉族) 、月琴(汉族) 、秦琴(汉族) 、柳琴(汉族) 、三弦(汉族) 、热瓦甫(维吾尔族) 、冬不拉(哈萨克族) 、扎木聂(藏族) 、筝(汉族) 、古琴(汉族) 、伽耶琴(朝鲜族) 、竖箜篌、雁柱箜篌。

打击乐器

我国民族打击乐器品种多,技巧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根据其发音不同可分为:1、响铜,如:大锣、小锣、云锣、大、小钹,碰铃等;2、响木,如:板、梆子、木鱼等;3、皮革,如:大小鼓、板鼓、排鼓、象脚鼓等。

我国打击乐器不仅是节奏性乐器,而且每组打击乐群都能独立演奏,对衬托音乐内容、戏剧情节和加重音乐的表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打击乐器在我国西洋管弦乐队中也常使用。

民族打击乐可分为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的两种。无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板、梆、铃等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排鼓、云锣等。

典型乐器:堂鼓(大鼓)、碰铃、缸鼓、定音缸鼓、铜鼓、朝鲜族长鼓、大锣小锣、小鼓、排鼓、达卜(手鼓)、大钹。

全部乐器: 梆子(汉族) 、杵(高山族) 、叮咚(黎族) 、梨花片(汉族) 、腊敢(傣族) 、编磬(汉族) 、木鼓(佤族) 、切克(基诺族) 、钹(汉族) 、锣(汉族) 、云锣(汉族) 、十面锣(汉族) 、星(汉族)——碰钟 、钟(汉族) 、编钟(汉族) 、连厢棍(汉族) 、唤头(汉族) 、惊闺(汉族) 、板(汉族) 、木鱼(汉族) 、吾攵(汉族) 、法铃(藏族) 、腰铃(满族) 、花盆鼓(汉族) 、铜鼓(壮、仡佬、布依、侗、水、苗、瑶族) 、象脚鼓(傣族) 、纳格拉鼓(维吾尔族) 、渔鼓(汉族) 、塞吐(基诺族) 、京堂鼓(汉族) 、腰鼓(汉族) 、长鼓(朝鲜族) 、达卜(维吾尔族) 、太平鼓(满族) 、额(藏族) 、拨浪鼓(汉族) 、扬琴(汉族) 、竹筒琴(瑶族) 、蹈到(克木人)、萨巴依(维吾尔族) 。

拉弦乐器

拉弦乐器主要指胡琴类乐器。其历史虽然比其它民族乐器较短,但由于发音优美,有极丰富的表现力,有很高的演奏技巧和艺术水平,拉弦乐器被广泛使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与伴奏。

拉弦乐器大多为两弦少数用四弦如:四胡、革胡、艾捷克等。大多数琴筒蒙的蛇皮、蟒皮、羊皮等;少数用木板如:椰胡、板胡等。少数是扁形或扁圆形如:马头琴、坠胡、板胡等,其音色有的优雅、柔和有的清晰、明亮;有的刚劲、欢快、富于歌唱性。

典型乐器:二胡、板胡、革胡、马头琴、艾捷克、京胡、中胡、高胡。

全部乐器: 乐锯(俄罗斯族) 、拉线口弦(藏族) 、二胡(汉族) 、高胡(汉族) 、京胡(汉族) 、三胡(汉族)、四胡(汉族) 、板胡(汉族) 、坠琴(汉族) 、坠胡(汉族) 、奚琴(汉族) 、椰胡(汉族) 、擂琴(汉族) 、二弦(汉族) 、大筒(汉族) 、马头琴(蒙古族) 、马骨胡(壮族) 、艾捷克(维吾尔族) 、萨它尔(维吾尔族) 、牛腿琴(侗族) 、独弦琴(佤族) 、雅筝(朝鲜族) 、轧筝(汉族)。 3 传统乐种和民族管弦乐合奏

乐种

打击合奏

指纯由打击乐器组合的合奏音乐,在民间节日或风俗性活动中常见。打击乐合奏充分发挥了中国打击乐器的特色,以各种乐器的不同音色、音响的多样化组合,丰富又复杂多变的节奏、节拍,以及力度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气氛和情绪。或热烈红火,或轻巧活泼,或庄严雄壮。

吹管合奏

指由吹管乐为主兼有少量打击乐器的合奏音乐,普遍流行于民间婚丧喜庆活动中。

丝弦合奏

指由几件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合奏的音乐,又称弦索乐。丝弦乐合奏以优美、抒情、质朴、文雅见长,适于室内演奏,风格细腻。乐曲多数为短小的抒情乐曲,也有部分较长的套曲。

丝竹合奏

指由弦乐器和竹管乐器合奏的音乐,主要盛行于南方。在丝竹乐中一般不用唢呐和管,也不用大锣、大鼓之类音响强烈的打击乐,具有乐队规模较小,音乐情趣轻快活泼,演奏风格精致细腻,音乐性格优美、柔和、雅致的特点。主要乐种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云南丽江的白沙细乐等。

1、江南丝竹: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其乐队编制一般为7-8人,少则2-5人,以笛(或箫)和二胡为主奏乐器,其他常用乐器有小三弦、琵琶、扬琴、笙、鼓板、木鱼、碰铃等。乐器组合灵活多变,演奏时每种乐器只有一件,演奏者可根据该乐器性能作即兴发挥,在同一曲调基础上奏出不同曲调。各乐器在配合中,常采取“你进我出,我进你出;你繁我简,我繁你简;你高我低,我高你低;你正我反,我正你反;你长我短,我长你短;你停我拖,我停你拖;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花音八法)的方法。

2、广东音乐:原意泛指广东的民歌、说唱、戏曲和民间器乐等,后仅指流行在广东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也称广东小曲。广东音乐的乐器组合随时代变化而异,早期是“五架头”:二弦、提琴(筒身竹制,前端嵌以薄木板,后端竹节凿有金钱孔)、竹笛、三弦、月琴;后改为“三件头”:高胡(粤胡)、扬琴、秦琴。之后在“三件头”基础上加其他丝竹乐器如琵琶、椰胡、笛、箫、唢呐、木鱼、碰铃等。音色清脆明亮,旋律流畅,节奏活泼多变。句法上常用“回文句”和“排比句”,音乐风格热烈明快。

丝竹锣鼓合奏

又称吹打乐,是民间节日风俗性活动以及婚丧喜庆中常见的器乐形式。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丝弦乐器为辅;以结构中有独立完整的锣鼓段落为特征。

1、苏南吹打:盛行于江苏南部苏州、无锡一带,历史悠久。以笛和鼓为主奏乐器,吹管乐器可用箫、笙或小唢呐等,丝弦乐器有二胡、板胡、琵琶、三弦等,打击乐器有板、点鼓、板鼓、云锣等。实际演出中有多种不同的乐队组合方式。

2、山西鼓乐:流行于山西省北部五台、定襄等县,历史悠久,传统深厚,至少在清代中叶已在民间流传;多用于婚丧喜庆、节日庙会等场合,也曾被五台山青庙宗教音乐所吸收,在禅门佛事中演奏。乐队编制少则10人左右,多可达数十或上百人;以管子为主奏乐器,另有海笛、笛子、笙等吹管乐器;打击乐器有板鼓、大钹、大锣、小锣、云锣、梆子等。请欣赏吹打乐《庆丰收》

民族合奏

我国传统乐种中的民乐合奏,以小型多样、地域性强、地方特色浓郁为特点。民族管弦乐队吸取了传统乐种中各类乐器组合的优点,根据民族乐器的性能、特点和音色等情况,并考虑到高、中、低声部的配合与音量的均衡、音色的协调等因素,一般包括四个乐器组:吹管乐组、弹拨乐组、拉弦乐组、打击乐组。由于乐队的大小编制不同,选用的乐器的各类和数量也不同,常用乐器如下:

吹管乐组:笛、箫、笙、唢呐、管等。

弹拨乐组:柳琴、琵琶、中阮、大阮、扬琴、筝、三弦等。

拉弦乐组:高胡、二胡、中胡、大胡、低胡等。

打击乐组:定音鼓、锣、鼓、钹、碰铃、木鱼、云锣等。

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共分九段一尾声,属多段体结构,也是自由变奏体。在各段结尾用了统一的终止型乐句。各段小标题及表现内容是:

1、江楼钟鼓:全曲的引子,琵琶奏出的由慢渐快、由弱渐强的音型,模仿黄昏江边钟楼鼓声;接着出现箫歌声(全曲主题的核心),紧接着又是一阵同音反复的箫鼓声。主题如歌的旋律,恬静柔美;采用同音承递,下行模进和材料展衍等手法发展而成。

2、月上东山:主题在上四度音区上的自由模进。

3、风回曲水:是前两段的综合,主题的陈述更为完善。

4、花影层叠:是上一段的变化,头尾基本相同,中间以若干短句作同音承递的下行模进。

5、水深云际:运用主题的种子音调加以展开,头尾基本同主题,中间是种子音调展开部分,颤音的运用有独到的艺术效果。

6、渔歌唱晚:此段变奏时,在上五度调是发展了新的节奏音型,并以此为核心音调作连续下行模进,尾部主题变化出现。

7、洄澜拍岸:第一句是上一段的压缩,以均匀的节奏出现,然后主题以舒展的节奏构成一连串同音承递的下行模进音调。

8、桡鸣远濑: 前半部以具有动感的附点音符节奏型作模进,后半部是主题的压缩。

9、欸乃归舟:全曲的高潮。前半部主题音调配以较为固定的节奏型,音型向下模进,配合旋律作递升与递降的交替进行;渐快的速度、渐强的力度,造成桡声、浪花声、人声交织一片的动态感,将音乐推向高潮。后半部与上一段的后部相同,回到优美如歌的主题。

10、尾声:由主题的部分音调剪接组合成旋律,以舒展徐缓的节奏,轻柔地、渐渐地消失,一切归于宁静。请欣赏民族管弦乐合奏《春江花月夜》 4 民族器乐的音乐特征

乐器类型

按照我国传统民族器乐曲的表现功能,可分为三类乐曲:

1、具有强烈实用性的乐曲。多数和民间的民俗活动相联系,如欢庆年节、婚丧喜庆、迎神庙会、宗教活动等;有的则来自戏曲场景或民间歌舞。这类乐曲往往以其单一而概括的情绪来烘托、渲染某种气氛。如《中花六板》、《夜深沉》、《庆丰收》等。

2、以写实为主的乐曲。通过描绘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场景、事件来抒发人的感受。如《百鸟朝凤》、《赛龙夺锦》、《流水》等。

3、以写意、写情为主的乐曲。有的直接抒发人物感情,如《二泉映月》、《江河水》等。有的借物言志、借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犹如我国古代的诗歌、绘画一样,讲究意境、神韵,抒发感情的方式内在含蓄。如《渔舟唱晚》、《梅花三弄》等。

曲式

我国传统的分法把民族器乐曲分为散曲和套曲。散曲指由一个曲牌或曲调构成的乐曲;套曲指几个曲牌或段子联缀而成的乐曲。

常见的结构类型大致有以下几类:

单曲牌体

曲牌是民族器乐曲式中最小的结构单位,一首曲牌反复多次可构成一首乐曲,曲牌也可以成为套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单曲牌体就是由一首曲牌构成的乐曲结构。

变奏体

当一首乐曲由一首曲牌(或曲调)的一再反复构成时,如每次反复都有变化,就形成变奏体。

循环体

一首乐曲中两首曲牌(或曲调)不断反复的循环出现,或一首曲牌(或曲调)反复出现两次以上,其间插入新的部分,都是循环体。

联曲体

许多曲牌(或曲调、板式)联缀而成的乐曲结构形式是联曲体。联曲体乐曲在速度上常采用“慢-中快”或“散-慢-中-快-散”的原则来布局。

综合体

一首乐曲中,综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或以某种结构原则为主,兼有另种结构的因素,称综合体。在传统乐曲中常见的有“循环兼变奏体”以及“联曲兼变奏体”等。

器乐标题

我国传统民族器乐曲都是有标题的。其标题有“标名性标题”和“标意性标题”两种。

标名性标题

仅具曲名的作用,与曲意无直接关系。理解乐曲需从其曲调、节奏、调式、速度、力度等诸音乐要素所构成的音乐形象来领会。

有的标题源自古代声乐曲、词牌曲、民歌、原戏曲剧目的曲名,如《浪淘沙》、《万年欢》、《满庭芳》、《一枝花》、《茉莉花》、《关公过五关》等。

有的标题来源于乐曲的结构特征。如《句句双》指乐曲中每一乐句都重复一次,成双出现;《梅花三弄》中的三弄是同一主题反复出现三次等。

有的标题以乐曲首句的谱字来定名,如《工尺上》、《四合四》等。

有的以乐曲的调式来定名,如《凡调》、《小工调》;有的以乐曲的用途或演出形式来定名,如《抬花轿》、《行街》、《划船锣鼓》等。

有的乐曲是集几个曲牌的材料组合而成的,其标题往往以原在几个曲牌中抽字组合而成。如广东音乐中的《柳娘三醉》由《柳青娘》和《三醉》集合而成。面对此类标题,切忌望文生义。

标意性标题

此类标题是根据乐曲内容,由民间艺人、文人学士或音乐家拟定的,因此标题反映了拟名者对乐曲内容的理解。标意性标题一般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它以概括、凝练的文字提示乐曲内容、某种意境、某种情绪氛围或某个事件。欣赏者可凭籍标题的提示,结合乐曲的音乐形象唤起联想来理解乐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233评论 6 495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357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831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13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1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470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82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65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08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997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76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27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03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391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34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63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