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鸟飞上天空前,往往会蛰伏很久》
作者:王玺
女儿念初三时,有一天她放学回家写作业,那天作业特别多,到了夜里11点半还没有写完,一想到第二天还要起早上学,她心里很着急,突然失控大哭:妈妈,为什么作业这么多啊,我写不完了,我真的好累好累啊。
她的眼泪令人心疼。从小学到中学,她一直是这么辛苦过来的,小小的人儿,每天睡得晚,起得早,为了节省时间,课余时间她不去玩,留在教室写作业。甚至有几次晚上在家写作业,写着写着她突然趴在书桌上睡着了,我们不忍心叫她,只好次日凌晨5点再把她叫起来继续写。
她一边哭一边对我说:这作业我不写了,明天我也不去上学了。
这是她第一次有这样的表达,当时我有些吃惊。
女儿从小到大一直很乖,很自律,学习几乎不让人操心,因为她很小就认为“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情”。
那一刻我开始反思,孩子太乖,可能不是一件好事。
我对她说:好,今天不写了,明天也不去上学了。
这下轮到她吃惊了:真的吗妈妈?
我说:真的,明天一早我就给老师打电话请假。
她有些兴奋:用什么理由呢?
我说:你觉得什么理由最合适呢?
她想了想:就说我感冒了,很难受。
我说:好。你马上洗漱休息,好好睡一觉。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叫她,家里人都轻手轻脚怕吵醒她,结果女儿自己从她的房间里走了出来。
我看她穿戴整齐,很惊讶:怎么不睡呀?
她说:我要上学呀。
我说:不是说好今天不去了吗?
她说:我还是去吧。
我还想坚持:就在家休息一天吧。其实偶尔不去上学挺有意思的。一个学生没逃过课,多无趣呀。
她哈哈一乐,冲我扮个鬼脸,吃早餐去了。
那天我还是帮她写了个条给老师,抱歉作业没有写完。
她的老师很宽容,并不要求她补写,但女儿利用课余时间补写了作业。
当自己的孩子流露出厌学情绪,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可能和我一样,感到吃惊,无法接受。这个感受是正常的、真实的,每个家长心里,都害怕孩子不去上学。
吃惊之后,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反应。
有的家长如临大敌,赶紧把各种大道理搬出来:孩子,千万别这么想,不上学你以后怎么办,别人会怎么看你?不上学就没前途了,你这辈子就毁了。
有的家长直接开骂:胡说,我们辛辛苦苦生你养你,好不容易养这么大,你竟然说出这样的混帐话来。不去上学,你以后喝西北风去啊。
在我的观察中,越是简单粗暴地否定孩子、责骂孩子的,孩子慢慢到最后真的拒绝上学了。
这是为什么呢?
孩子不想上学的背后,一定有他(她)的原因。
可惜很多家长不去探究到底是什么原因,先急着去打压了。
当孩子表达不想上学的想法,可能是遇到了单靠他自己无法解决的困境或问题,这个表达可能是在试探家长,也可能是在向家长求助。
孩子太累太疲惫,学习没有动力了,想试探一下家长:我生命的意义只剩学习了吗,如果我不学习你们就不爱我了吗,我可不可以休息,可不可以去玩啊?
孩子很想好好学习,但成长中的各种困惑或突发事件导致其无法保持好的状态,不想上学的表达或许是在求助:除了学习,你们能否关心一下我其他方面的需要?我心里有很多困扰,我希望得到理解、引导和帮助。
试探家长的孩子,如果家长的回应让其感到自己的想法被接纳了,知道自己有退路,反而会安下心来,继续完成学业。
一张口就把孩子斩钉截铁堵回去,恨不得把孩子想法当场掐死的家长,会让孩子陷入深深的失望之中。
孩子会想:原来在你们心里,学习比我这个人重要,比我所有的感受都重要。
当学习这件事情大过天,当学习成为家长和孩子之间惟一的连接,当学习引发了父母子女间太多的爱恨情仇,请相信,孩子一定会讨厌、痛恨学习的。
这个讨厌和痛恨的情绪一经滋长、蔓延,孩子会有各种办法达到不去上学的目的:或者是直接的激烈对抗、自暴自弃,或者是婉转迂回的被动反抗,或者把内心的痛苦焦虑都呈现在身心症状上。
家长马上会感觉到压力接踵而至。
有些被送来做咨询的孩子,你跟他(她)认真交流之后,往往发现,其实决定其上学与否的原因很简单,如果当初家长的回应比较到位,态度比较温和包容的话,事情不会逐渐发展到失控的状态。
很多时候,孩子咨询几次后回去上学了,家长留在了咨询中,留下来学习如何与孩子相处。
一个被孩子信任的家长,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师。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很多对父母、对家庭有太多依赖,在心理上还无法与父母完成分离的孩子,一旦要离开家去上学,去面对外面的世界,对他(她)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与考验。
一些马上要面临高考的孩子,一些去外地上高中、上大学的孩子,会在这几个特殊时期表现出退缩或崩溃。每年开学后是个集中爆发点。
这种情况显然比前一种要严重,因为很多孩子真的就是无法呆在学校里了,不光身体不能靠近学校,甚至听到学校两个字就恐惧、抓狂。有一个孩子,不许谁跟她提老师,有一次咨询中我忘了,刚一提老师二字她就开始尖叫。
一起抓狂的还有痛苦绝望的家长们。很多家庭,父母被孩子折腾得身心疲惫,生活几乎要乱套。
对那些无论如何都不肯去上学的孩子,我会问家长一个问题:敢不敢听孩子的,允许孩子回家呆着?
这句问话比较残忍,要知道,这几乎是所有家长的心理极限。
虽然现实情况是,家长接不接受其实都没有用(当然也有个别家长,就是要和孩子对峙到底:宁肯你死,也要上学),所有办法都试过了,孩子依然铁了心要回家,父母不得不做出让步与妥协。
回家呆着真的很可怕吗?事实上,没有想象中可怕。
很多孩子回家之后,之前的抑郁、焦虑、失眠等症状明显减轻;有的孩子虽然回了家,但选择自己在家里继续学习,之后参加学校考试或升学考试,成绩也很理想;还有的孩子,回家后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发展出自己的其他能力,在家里学编程、画画、写作,重新选择了一条成长的道路。
有一个在家开网店的孩子,开得特别成功,收入比父母工资还要高,当父母逐渐习惯了他的状态,突然有一天他又宣布要去上学了。
孩子想要回家,是一种退行,也是孩子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那意味着他(她)需要退回到一个安全温暖的地方,去休养,去疗愈,去重新储蓄能量。
不光孩子如此,很多成年人也如此,在自己身心疲惫的时候,选择退回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去休息。
今天有一则新闻引起我的注意。在过去几年里,韩国已有超过2000人自愿把自己送进模拟监狱里,目的就是要逃避繁重的日常工作和学业负担,其中很大一部分人群是大学生和公司职员。
想住进模拟监狱并不容易,每人每天要支付大约600多元人民币的费用,且每天长达20个小时只能一个人呆着,不准与其他“狱友”交谈,不准戴手表,不准用手机和电脑。
一位28岁的韩国女职员准备在模拟监狱住20天,她一边吃着简单的餐食,一边对着镜头说:平时太忙了,我本不该出现在这里,手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为了更好地生活,我决定休息和反省一下。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想休息那就自己找个地方呆着好了,何必非要花钱去住“监狱”呢?
这恰恰说明当事人没有信心和能力让自己停下来,他(她)们需要强制性的、被约束被监督的方式,以这样的方式退回到一个幽闭安全的环境里,缓解心理上的各种压力与紧张,让身心获得休养、放松,才有信心重新出发,继续工作、生活下去。
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疲惫、低落、退缩,都曾萌生过不如停下来休整一番的念头。
如果父母能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孩子,能够真的去接受和容纳孩子,允许孩子退回来,就等于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容器,在这个容器里,孩子能获得充分的滋养。
这个容器的原理和咨询起效的原理是一样的。
来访者在咨询师这里寻找的就是一个容器,一个能量空间,在感觉安全的空间里,他们可以与自己的内在重新连接。这样的能量空间,是有疗愈作用的。
能做孩子容器的父母很了不起,因为要和孩子一起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要等待,要忍耐。
当孩子被父母真正看见、接纳、抱持之后,他(她)才有勇气带着爱和自信走向外面的世界。
就像一直趴在窝里慢慢长大的小鸟,看上去它很孱弱、很安静地趴在那儿,其实它在静悄悄地蛰伏,在蓄积力气和能量。
等到有一天,当有了强健的体魄和力气,这只小鸟会毫不犹豫地展开翅膀,飞向高高的天空,慢慢地,它会飞得越来越高,在这个神奇的多彩缤纷的世界里,自由快乐地飞翔,飞出它生命的精彩与高度。
作者 | 王玺:女,北京资深心理师(从业十年),曾当过公务员、杂志副总编辑,发表作品百万字,曾获北京市好新闻一等奖,出版人物传记《路在脚下延伸》,曾任北京《科学新生活周刊》心理栏目、天津电视台《我是当事人》栏目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