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答罗整庵少宰书第四篇的部分原文见下图:

答罗整庵少宰书共五篇,看完之后突然放下了很多很多的执念。我自问也算是个能个不顾及他人眼光和言论,只坚持自己认为值得坚持的人,偶尔在遇到一些很敏感的人和事时,都还是会有些情绪。尤其面对那些思想顽固之人的责难时,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沟通不了,耐心耗尽后选择逃避不去理会。
每每这种情况出现,过后我也会反省,为什么有些人会如此的死心眼?而自己又为什么会在那种状态下由理性变得逆反?到底面对别人的质疑时要怎样才算是最有风度的处理?
这一次在王阳明这里全部找到了答案。
罗整庵也是一位理学家,他在明中期是可以和王阳明分庭抗礼的大学者。他早年在京做官时,曾与僧人交往,相信佛学,后在长期的学习钻研和比较中,终于抛弃佛学,建立自己的唯物主义理气学说。
当时王阳明的唯心主义“心学”流行一时,很多人都信奉王守仁的“心学”,罗整庵持批评态度,给王阳明写信予以反驳,王阳明回信答辩,两人反复书信往来,互相辩驳,直至王阳明去世。
这位罗整庵不止对王阳明的心学批判,对心学的开山之祖陆九渊也批判,对于程朱理学的态度又是部分扬弃。
他晚年潜心格物致知之学,继承、改造了朱熹的格物致知说,指出格物是格天下之物,不只是格此心;穷理是穷天下事物之理,不只是穷心中之理。主张“资于外求”,达到“通彻无间”、内外合一的境界。
了解了一下这位罗先生的生平,再看看他坚持的理论,我们不能说他全错,但是也不能说他全对。又或者这世上不管什么人,哪怕是圣人的思想也是会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看别人的言行的时候,总是会有一些错位。这便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会成为冲突的诱因,一旦冲突产生,你不是沦为责难别人的一方,就是会成为被别人责难的一方。
越是那种心中有大理论,大坚持的人越容易出现这样的偏激,也越容易出现彼此之间的争辩,就像是罗整庵遇上了王阳明,我坚持的是唯物主义理气学说,你坚持的唯心主义致良知,一言不合就是可以怼上去的。反正罗先生赋闲在家大把时间,怼怼人也是一种乐趣,因为找到别人的问题而责难别人的一方往往会很理直气壮。
不过,对于王阳明这确实是一种对他心学的挑战。当时的心学倍受推崇,而王阳明作为心学的代表不仅自己在朝廷的声望高,学术上也是门人众多,妥妥的一个大明朝的网红人物。冷不丁的被一个赋闲在家的人找上门来挑衅,专门挑你的刺,找你的理,如果没点道行就实在是会沦为天下的笑柄。而如果言语中稍有不当又恐怕会被千夫所指。这正是受责难的最高境界,点滴之失都可以被用做话柄。
有些人做事只关注事情的本身是对是错,他们追求的是精神境界上的极致,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不想多做解释,也认为不需要多做解释,只要问心无愧即可。
有些人做事不关心事情的对错,只关心自己的感受,我觉得舒服就是好的,不舒服就是不好的。不管你讲什么道理,不管你有没有道理,我只关心我自己是不是开心和快活。
这两种状态中的人都是最有可能受到别人的责难。同时,这个世界上的人没有几人是能够完全置身世外的,尤其是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你越是优秀,你就越容易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你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引起一番风雨。
前人有云:自古伟人多是毁誉参半。或者我们又可以这样认为,任何人的一生都会有人谈论你的是与非,在面临责难时最重要的是心境。
上面的图片中用铅笔标注的内容是王阳明在面对罗整庵的质询时做出的回答:知道我的人,理解我的忧愁,不知道我的人,猜想我有什么目的。不抵触朱熹先生的学说是我的本心。而又不得已这样,因为道理本来如此,不说直话道理就讲不清楚。你所说的“决与朱子异”,我岂敢自己欺骗自己呢?道理是天下的道理,学问是天下的学问,并非朱熹或是孔子能能够私有的。对于天下公有的东西,只能秉公而论。如果说对了,虽然与自己的见解不同,对自己也是有益的。如果说错了,虽然与自己的见解相同,也是在害自己。对自己有益的,自己定会喜爱;而于自己有害的,自己一定厌恶。所以我现在所说的,和朱熹的学说虽然不同,但未必不会是他喜欢的。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看得见。而小人对于自己所犯下的各种过错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寻求一些辩护的理由以掩盖他所犯下的各种过错的真相。我虽不够贤明,但也不敢以小人的心态对待朱熹先生。
看完这一段,很明显的可以知道罗整庵在来信中应该是对王阳明多有责难,而他责难王阳明的原因是王阳明指出了朱熹的学说中的不当,间接的也是与他的学问相悖。
但是,王阳明所持的态度非常的平和,而且表达了自己的客观心态,不管什么道理,不管是谁说的道理,如果是对的,即使跟自己想的不一样也要接受,因为这是在帮助自己纠正错误,有益无害。如果是错的,即使跟自己想得一样也要改正,不然将在歧路上越走越远。
这不是一种辩解,而是一种面对质问责难时很成熟的心态。
如果你在工作中总是偷懒,做事情马虎拖沓,得过且过。你觉得反正每个月拿那点工资,能偷懒就多休息,犯不着那么拼命。之前的上司,因为是你的同学加好友,对你包庇纵容,以致你庸庸碌碌,工作上毫无做为。现在换了个新任的上司,对你的问题提出了非常郑重的声明,并且要求你必须改正,端正工作态度,并且给你布置了很多任务,每天不完成任务不准下班,让你无法偷懒。
你对新来的上司各种抱怨责难,但一个月下来,你的业绩翻倍,工作能力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这两个上司到底谁才更应该受到责难?
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家里条件优渥,因为就这一个孩子,妈妈非常宠爱,要什么就给什么,丝毫不忍苛责,以致于整天沉迷游戏玩乐,不思学习。爸爸实在看不下去了,一狠心,找了个偏远的农村家庭,把孩子送了过去,没收了手机和钱,让每天要跟着寄宿家庭的人一起干活吃饭,每周写封信汇报自己的生活心得,什么时候爸爸觉得他符合了要求什么时候再来接他。
孩子心生怨恨,满心都是对父亲的责难,可几个月下来,孩子在农村的生活中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看到了同龄人一边干农活一边还坚持好好读书的不易,反省到了自己的错误。
孩子到底应该责难谁呢?
你是一家公司的一把手,说一不二,刚刚颁布了一项新的管理条令。原本你是希望能够将工作管理得更细化,可是两个月下来,没有发现任何成绩,反而令到公司的管理变得繁琐不堪,效率低下。大多数的员工敢怒不敢言,你并不知道问题的所在,还在会议上大声申斥大家工作状态不佳。这个时候一位员工站出来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问题的所在,对你颁布的问题提出责难,你才知道原来是自己的决策失误导致了问题的产生,一时下不来台。
这个责难该如何面对呢?
你是一个新上任的财务经理,你发现公司所有的财务体系都是一片混乱,财务部同事的工作习惯和态度统统的都是不对的,于是你制定了新的规章制度,要求大家按照新的要求工作,这个时候受到了大家的集体抵制,责难你给出的要求太高,很难做到,工作上很不配合,大家都孤立你,因为你打破了她们原来的舒适圈。
放在你面前有两条路:第一、为了缓和气氛,放弃你的坚持,按照她们原来的工作方法继续,这样大家都好过一些。第二、坚持你的想法,必须要把财务工作理顺,但是你会要承受很大的人际关系压力。
你该如何应对这样的责难呢?

上面图片是王阳明在面对罗整庵的责难,与罗整庵多次书信沟通后不能达成共识之后,向罗整庵提出约见的请求,而且言辞恳切,心存感恩。
站在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落里,我们都有可能会面对到不一样的责难,而往往伴随着责难的都是会让人不适的痛苦。或者是身体或者是心灵。
我们也有可能是那个责难别人的人,这些责难中有我们的思想,有我们的情绪,有我们的感受,不管什么原因,我们给出的责难都会让别人觉得不适。
不管施与受,一旦发生都是无法无视的。王阳明在答罗整庵少宰书里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
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所以必须要正面的面对。争辩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所以要有条有理的沟通,而且是不厌其烦的沟通。生气也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要心存感激,心平气和的沟通。文字无法沟通就言语沟通,当面沟通。争锋相对解决不了问题,要能够心胸开阔的包容接纳,要能够虚怀若谷的谦逊小心,要能心存感恩的找到责难反面的提升机会。
只有不够完善的事物才会在责难面前不堪一击,如果足够的好,责难就是一种检验,它会帮你论证什么是对的。如果不够好,责难就是一个改良的机会,它会告诉你什么是错的。
面对责难,如果是对的,你不需要心虚,更不需要难受,它对你不会造成伤害。如果是错的,你只需要虚心,也不需要难受,因为它只会对你有益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