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樊登读书听了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又一次激起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
以前我觉得自己说话还比较温和,偶尔情绪来了的时候才会有“暴力沟通”的情况。这两天仔细觉察自己跟孩子的交谈,颠覆了我对自己说话方式的认知。发现一个很愉快地话题,可以分分钟被我聊死,到最后不欢而散。
例如:一天晚上,大宝在我床上和妹妹玩得很开心,到了睡觉的时候,我让他回自己房间,他却不乐意,说想跟妹妹一起睡。
(我当时并没有体会到他对父母之爱的需求,而是有一点点愤怒,觉得11岁的孩子了还说出这么不懂事的话来。因为一张床睡4个人根本没办法睡嘛!)
于是我简单粗暴地说:“你想跟妹妹睡,就把妹妹抱去你房间,今晚就由你来带妹妹吧!”
他说:“那不要!妹妹晚上会哭的。那我还是自己睡吧!”于是悻悻而去,后来我观察他躺在自己的床上翻来覆去,大约一个小时才睡着。
(我看似给了他一个选择,实际上是没有给他选择的余地。那样说不过是逼他遵从我的命令罢了。并且我也没有疏通他的情绪,导致他心事重重,并没有心无挂碍地立刻入睡。)
孩子睡着后,我却陷入了沉思。回顾自己和孩子,和家人说话的细节。我发现我是多么地需要好好学习《非暴力沟通》,于是找出这本书,重新学习。
在此,也把这本书的要点记录下来,分享给有缘分看到的人。
一、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1.观察。留意发生的事情,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评判。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观察和评判混为一谈,这样对方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2.感受。表达出自己对于这件事的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
3.需要。
4.请求。明确告知他人,我们期望他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
二、四种异化的沟通方式。
1.道德评判。
2.进行比较。
3.回避责任。
4.强人所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