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20-林玉霞
《绘本之力》【日】河合隼雄 松居直 柳田邦男 【译】朱自强
今天是读这本书的第五天,一口气一气呵成读完了整本书。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绘本从灵魂深处的热爱。同时,在书里看着分享的一个个经典的绘本故事,真的是身心灵的一段美好的旅程。我想这是绘本的魅力,自己已经深深的被吸引。
今天重点翻阅的章节《讨论绘本之力》。
对于大人而言,绘本到底是什么?
首先,作者抛出这样一个话题,与我们一起思考和讨论——对大人而言,绘本到底是什么?作者说到日本之前是的一个状态,日本的大人都拼命的往前追赶,失去了生活本来的丰富性。另外,就是“IT革命”电子产品的泛滥,充斥了世界。对于这个现状,我想中国也正在面临。
在这其中,唯有绘本这一形式的书籍,和独特的阅读方式,让读绘本这件事不能与另一件事同时做,因为需要你自己翻页,自己进入作品中,将自己这一存在与绘本联系在一起。
对于儿童,绘本能够带来什么?
从孩子这一角度来看,日本过于强调对孩子的知识的灌输,认为谁能被更多、更早的填塞进知识,谁就会赢,可是孩提时代并不是这样一种形态,而是情感的、感性的东西是最重要的。
现在的中国教育,是不是也值得我们反思一下!
现在的教育以向头脑填塞为中心,有一些用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成绩非常优秀的人,不过,与这些非常优秀的人谈话时,他们的心并不为之所动。他们没有表情,说的话枯燥乏味,让人不知道他们的感受。
绘本不是大人让孩子自己看的书,而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同时它应该是没有功利目的的书。用绘本触动孩子的心灵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能否给孩子带来愉悦和趣味。
绘本是没有羁绊的,之前对于绘本的误解是它只适合幼龄的孩子来读,实际上绘本的阅读在年龄上是没有界限的。绘本是从孩子到大人,都可以用语言和绘画来表现的非常广阔的、自由自在的世界。
当听别人给自己读绘本时,用耳朵听文字语言,与此同时,用眼睛看画、读画,完全是同时在读取两种语言,然后在自己的心中创造出故事的世界。
所以,绘本这东西不过是一个抓手,孩子自己创造的故事世界才是真正的绘本,才是真正的绘本体验。
让孩子进入丰富语言世界的误区一:用影像、电子声音来替代家长的声音
绘本特别强调,用成人的口头说话的声音来给孩子读绘本,这是最好的亲子纽带。
现在电子媒介非常发达,有很多家长为了减负,常常用电子声音来替代自己给孩子讲故事,读绘本,比如通过音频收听故事和童谣、比如晨起和睡前播放国学机。家长们认为,有电视、有录像、有音频故事这些便利的设备,交给它们来做,让孩子们看、听就行了,这样很轻松。
现在的孩子们的语言体验过于贫乏了。他们没有用耳朵很好的听取口头发声的语言。机器里出来的只能称之为声音,而不能称其为“语言”。
实际上当家长用活生生的语言、表情和动作来陪伴孩子时,对于孩子来讲那份内心感受的体验是不同的,那份语言情感的体验是不同的。正因如此,鼓励大人用口头发声来给孩子讲述。
作者提到这样一句话,如果小时候没有用耳朵听故事的体验,长大后是不会讲故事的。
这个让我回忆起,自己在小学的时候,在一节代课老师的课里,老师没有准备具体的课程内容,而是简单的拿出一本《故事会》,和我们讲了一篇关于“百慕大三角”神秘故事,就是这样短短的十几分钟的故事,它一直让我现在印象深刻,我记不住故事的内容了,但当时听故事时产生的对于世界未知的好奇感,一直让我保留至今。
在语言的体验里,用耳朵听语言这一体验最为重要,可是,如今这种体验真的变得贫乏了。
让孩子进入丰富语言世界的误区二:把阅读过早的当成是识字的工具
现在很多家长喜欢带领孩子们阅读时,用“指字认读”的方法,实际上不赞成孩子过早的认识字。文字这东西是很有局限性的,阅读文字是一个人进入语言之中,阅读时关注于听,可以感受到讲述者和听讲者是在一起的。
孩子用耳朵认真听取讲述话语,自由自在地进入语言的世界,用了语言的体验再去识字,和通过认字进入书的阅读是完全不同的。
识字是为了日常的必需,但如果过早的跳过语言听读体验的过程,直接进入识字,会让孩子不能全身心的用感受的体验进入语言的世界。书是语言的世界,如果孩子只是在文字的表面上漂浮,会变得不懂得如何“读”书。
所以让我们带领孩子阅读时,不要为了识字而阅读,而是自然的在阅读中慢慢开始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