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开学的前几天,幼儿园的老师就会在群里通知家长去银行缴纳学费,并把这学期的兴趣班时间安排表发出来。我就会问孩子:这学期你想学什么?乐高课还上吗?篮球课要不要继续?你很喜欢画画,要不要报个绘画班?你要不要学一门乐器?
平时和家长们一起聊天,大多也是诸如此类的:你们家孩子学钢琴怎么样?那个英语老师教的好不好?你们都报了哪些兴趣班?
朋友圈经常看到的也是晒孩子兴趣班的成果:一张美妙的舞姿图,一幅好看的绘画,一张优雅的弹奏钢琴的背影,一段威武的跆拳道视频。
周末天气好,邀朋友出来玩,得到的回答是:今天不行啊,我们要上兴趣班。我正在路上,送孩子去兴趣班。我家孩子在上课,我还在等他下课呢。
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诉苦:唉,放假比上班还累,陪孩子上兴趣班,奔波劳累。
关于兴趣班的话题,主角似乎永远是孩子。
在孩子的班上,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一个以上的兴趣班,有的甚至周一到周五都有。有个孩子,爸妈都是双职工,家里没有老人帮忙,幼儿园4点就放学了,可公司5点才下班,家长就给孩子报了4点-5点的兴趣班。她说:上托班也是玩,闲着也是闲着,不如上兴趣班学点东西。
城市里的孩子生活条件都比较好,兴趣班是标配。
含滋说:我想很好的良性的培养孩子发展绘画的兴趣,让兴趣变得越来越浓烈,更好的装扮她的生活,成为她快乐的源泉之一。
我想,大部分家长,对于孩子上兴趣班,都是这样的想法,让孩子有点特长,生活更丰富些。
我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学费都是个问题,兴趣班更是不可能了。初中以前,身边的同学都是一个村的,条件差不多,谁也不上兴趣班,就没这回事。老师们也认为,除了文化课,其他都是不务正业,这一次,英语老师把体育课占了,下一次,数学老师把美术课占了,班主任更是抢占先机,让音乐老师在家休息。那时候的上学真是苦巴巴,一切都是为了一个分数。
但是到了初中,高中,尤其是大学,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差异更大了,有的同学能歌善舞,有的琴棋书画样样行,看着他们在舞台上散发的光芒和自信,台下的我,自卑落寞。
也许是这样一种感觉,我们才在下一代身上,倾其所有的让他们多才多艺。
有一次,在一个群里,一位妈妈说:下班后,我更忙。有人就说:下班了,你还要做什么?孩子的爷爷奶奶帮你,不是更轻松吗?这位妈妈说:我在学油画,还要练钢琴,看书,写作。
当时听到这位妈妈的回答,很多人都沉默了。这位妈妈是这个群的红人,她很优秀,知识渊博,见解独特,总是在群里分享很多好东西。让我们没想到的是,她的闲暇时间是这样度过的。
在很多人眼里,下班后,才是悠闲的时光。有人玩游戏,有人在沙发上葛优躺,有人刷手机,有人在追剧。
有些家长说周末比上班累,奔波在送孩子上兴趣班的路上。在孩子上课的那段时间,等在外面的家长,有的在刷手机,有的在闲聊,还有的无聊的在打瞌睡,这样的场景,你一定也见过。
杨杰说: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最理想的状态是: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
我们给孩子报了那么多兴趣班,我们又给自己学了什么?
有一天,在早餐的饭桌上,我和先生说:老公,过年后,我要和子橘学画画。
老公沉默了一下,然后悠悠的回我一句:呵呵呵。
这句话很短,却意味深长,回味无穷,你们可以脑补一下当时的画面。
也许在他看来,我一大把年纪了,还学什么画画。或者是我一个人带两个孩子,已经累成狗,还有什么时间和精力学画画。再或者,他就是以为我就那么一说,他就那么一听,三分钟热度的事情。
可我就是认真的,就像我学摄影一样,就像我学英语一样。
我想,哪一天,当孩子在教室里学绘画,我在教室外等候时,也能挥笔,我们隔着一堵墙,却都在描绘着我们的梦想。
我想,哪一天,我可以在孩子的婚礼上,为他们弹奏一曲《梦中的婚礼》。
我想,哪一天,我愿意在孩子口中听到:我的妈妈活的很充实,她每天写作,画画,摄影,看书,我也想像她一样。而不是,我的妈妈什么都不懂,就知道逼我学这个,学那个。
我更想的是,我儿时的遗憾和梦想,不需要寄托在孩子身上,因为我自己就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