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三种运营思维助力中小机构走出困境

不知道各位校长有没有注意到,2020年只剩下3个月了;过去的半年中跟大量的线下机构校长聊天,几乎所有的校长都说,今年真的是太难了。的确,疫情加速了教培行业的洗牌,趋紧而特殊的环境对师资、内容、模式、效果的要求陡升,越来越多的机构在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同时,其传统的运营思维也正在接受极大的挑战。根据专家的权威推测,困难的日子也许要持续到今年冬天,甚至到明年春天,所以整个教培行业的艰难期似乎还要持续一段时间。疫情到底让我们的机构到底面临了哪些困境,又有哪些实用方法和运营思路可以让我们挺过这一艰难时期呢?

1疫情期间机构老生续不了费!

疫情期间机构倒闭、跑路新闻频发;疫情也还没真正过去,线下迟迟不开课,不少家长处于观望态。

- “疫情期间,老生家长有一百个理由推脱续费。”

- “别担心,等疫情过后,家长还会有一千个理由继续推脱。”

家长1:担心时间不够用——“开学后要征用假期时间,怕时间不够用,还是不报了……”

家长2:K12科目成绩差——“这次放假他英语功课落下很多,我想先把这个兴趣科目放一放。”

2复课招生价格大战!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些头部教育培训机构近日陆续推出秋季包括寒假课程,比以往足足早了3个月。

教育机构新东方在北京公交站台广告位的秋季、寒假课广告投放,以低价格课程吸引目光。新东方中小学课程推出了低价策略,英语幼小衔接等原本一期450元的课程,现在只需要50元就可以购买;而新初一暑假能力提升班,三科联报只要69元,共24次课,每科8节课,每节课2小时。此外还免费赠送教材。

腾讯企鹅辅导也同样推出49元一期的初中秋季系统班,分别有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一期时长为一周,并每天上课,单节课时长130分钟。

高思教育也推出了秋季限时优惠,以新一年级寒假班为例,3科63小时课程499元,每科7次课,每次2小时。

3孩子时间减半退费!

以河南为首的部分省份在学生返校复学后,原则上中学安排4周左右、小学安排3周左右的时间开展教学衔接。由此占用的正常课程时间,可以通过调整周末或占用一定暑假时间进行弥补,小学不需要占用周末。不少家长担心孩子时间不够用,从而退费。

4老师收入不足离职!

培训机构的老师在疫情期间上不了课,导致没有工资收入,熬不住了,从而选择了离职!这段时间网上频繁爆民办机构的老师为了自保转行做微商,或者教培机构转行做外卖等新闻数不枚举。

5团队懒散没有战力!

因为疫情,很多机构都把办公方式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销售工作无法开展,线下课程无法开课,春季招生无果,种种不利情况,都可能让团队产生消极情绪,可能会让团队对学校缺乏信心,担心若机构的抗风险能力不足,自己会失去工作。团队人心涣散,就会丧失工作的动力,而思想怠惰的团队是打不了胜仗了,或者说很难在市场上打硬仗。

机构的营收在减少,但每月的场地租金、人员工资、复课后的营销成本等一系列支出并没有减少,相反还有增长的趋势!那么面对这一系列的运营困境,我们挺过了疫情时期,如何在后疫情时代生存下来?这应该是让很多校长非常忧心的事情。因为每个机构面临的情况不同,我们也无法给出一个合理的方案来解决,但是眼下我们面临最紧迫的问题无非就是机构的现金流和获客方式,所以我将会从机构的开源节流、机构转型、招生宣传三个层面帮助各位长理清后疫情时代我们的运营方向!解决大多数机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错误自救方式!

1)机构无法开源的情况下我们要学会节流

在疫情之初,有一些机构就倒下了。其实,这些机构往往是本身问题早就已经很严重,即便没有疫情,活下去可能也很困难,疫情只是他们倒下的催化剂罢了;在疫情中期三四月倒下的机构,往往是一些中型机构,他们正在发展扩张,成本极高,但自身实力又不强,抗风险能力弱,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收入停止,于是他们马上就被高额房租和人工成本拖垮;而从7.8月开始,又一批机构倒下,原因就是招生困难,随着各地复课,各种成本支出都回归正常,但收入却始终难以与之匹配,于是他们就只能选择退出。

所以校师学给出的建议是:复课之初尽可能削减各种支出,多给自己一些抗压的时间和空间。

2)在线教育疫情期间异军突起,但机构也不要盲目转型线上

传统教育行业想要转型线上,目前面临两个严肃的问题:第一,从传统协作模式来说,线上教育从业者很容易面临场景壁垒,传统线下教育通过实体黑板进行协作,而线上软硬件能力不足,即时交流场景过弱;第二,传统的即时通信方案无法覆盖在线学习或者会议场景。想要实现高效协作,单纯的内容输出已不可行,因为教育本的质是以内容和服务为主的行业,通过增加软硬件能力,能够赋予教育更多场景,并提供工具化的属性。可以说,未来的线上教育行业,不仅仅是教学能力的比拼,更是后台支撑能力的比拼。比如,一位老师通过普通直播平台授课,即使课程内容已经打磨得很好,但因为是线上教学,老师不断地输出知识,却无法像线下教学那样,能够一目了然地得知学员情况,这就形成了盲目的单方面输出教学,教学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笔者给出的建议是:把用户学习体验和场景学习体验打磨极致,内容和技术比翼双飞,那么机构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才能成功

3)根据自身机构属性优化招生方式,不要别人家用什么招生方式我们也用

很多老师可能会说,能试的方法我都用了啊,但是真的没什么效果。看到别人的招生红红火火,一定是有什么我不知道的!笔者想说,其实方法真的就那么几个,关键在于方法是否适合你,你是否注意了实施中的每个环节。比如简单的一个“老带新”活动,老生介绍新生,两人同减20%学费;对于教学好,学生续费意愿强烈的机构,一次活动拉来上百的新生都很正常;而对于教学相对差,学生续费意愿不强的机构,你的20%学费就没有一丁点的吸引力,各种方法都是如此。再比如“地推”,同样是送一个成本10元的电动小风扇,你向人家推荐价值99元4节课的小课包,就会让人家驻足;但是如果是直接推荐3980元的大课,那么购买群体是本来就会买的人,不买课的人依然不会买,电动小电扇就完全失去意义,全成了白送。

所以笔者给出的建议是:招生方法的选择需要思考,详细地记录各种数据,才会知道什么方法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好效果。

教育是一个几乎不受周期影响的刚性需求行业,不管未来经济如何变化、社会如何变革,教育始终会是基础性的市场。但是现在的教育市场和过去的教育市场终归是不同的,教育的舒适区已经过去,教育的变革到来了,谁能抢占先机,谁能先一步占领市场,谁就是赢家。希望所有挺过这个漫长“极夜”的教培机构,都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也希望这篇文章能让我们所有抱团的机构获得一丝温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