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门期(多听、少说、不读写)
如果250个基础词汇能做到以下两点,就可以继续接下来的核心词汇:
1、能看音标发音,做到发准确就可以。(其目的是掌握音标发音。)
2、看到单词或图片后,脑中能浮现出单词的声音。(其目的是脑中留存有单词的声音,当后续在文本中出现并听到时,能识别出是什么单词。)
核心词汇要做到以下三点(以听为主,反复听):
1、“看图识音”:在听具象名词noun(n.)时,先看图片,后听发音。
2、“T.P.R”(‘全身肢体反应’,Total Physical Response):在听动词verb(v.)时,先听发音,后做出动作。
(说明:因为没找到适合的动图或视频,故而动词也是静态图片,建议在听到单词发音后自己做出对应的动作。比如听到“walk”后,就走一走。)
3、开始加入适量“可理解性输入”的内容,要适合自己当前的听力水平,这属于有效输入;不能理解的或陌生的都是噪音,这属于无效输入。(其目的是让孤立的单词运用到文本中,让其形成词组、短语和句子,能让我们间隔性的复习单词的发音,进而加深声音在脑中的印象。)
那该怎样衡量听的内容是适合自己当前的听力水平呢?
找一个没有字幕的慢速或常速英文视频听,那种句子中有连读、吞音的视频,对于听力水平刚开始的同学来说,是不适合的。
如果视频中的单个句子只有一个单词听不出来,或是整段内容有5%以内的单词听不出来,那说明该视频适合自己当前的听力水平。
这样,就可以把其当作听力练习的材料,去学习那一个或5%以内的生词,反复听,直至掌握后,就可以练习下一个材料了。
毕竟如果有过多的生词,听着就全是噪音,而这种噪音越多,对于听力练习就越不利。甚至会打击到练习的信心,也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超过当前水平的难度,这样很容易就放弃了。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要从基础词汇学起。除了单词的覆盖率高、使用频率高外,还有就是接下来使用的“可理解性输入”内容也是从最基础的开始,而且是我们学过的单词。
(关于“可理解性输入”的方法和材料,将在下次发“核心词汇”时,另起一篇文章分享。)
通过这种“有效输入”的练习,能不断提高我们的听力水平,就像走楼梯一样,上一个阶梯就提高一点水平。这样也为后续开口说英语、阅读英文文章、进行英文写作(“说读写”的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
我们身边就有这种实例,有孩子的可以观察自己的孩子,没有的就看亲戚或朋友家的。
小孩子从一开始学汉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只会“听”,不会“说读写”(学语言的“沉默期”)。这段时间过后,就到了开口说一两个字、词、句(说),接着再到上学学习认字(读),并通过做作业、考试这些练习方式进行强化、巩固(写),最后才具备一门语言“听说读写”的综合性能力。
“听”的能力,是从我们还是小孩子时,能听到外界的声音就开始练习了,而另外三种能力(说读写)是基于它延展开的。故而,我们才能掌握一门语言(听说读写)。而不仅仅是只会“读”,不会“听说写”。
我用“Anki”做了每个单词的卡片,需要的朋友可以登录“Anki”(https://ankiweb.net/),点击“Get Shared Decks”,搜“2000核心词汇”添加使用。
(说明:在我点击分享后,需要从点击时起的24小时后才能看到,如果搜不出来,那说明还在审核中。)
第257-384个核心词汇,使用频率由高到低排序。
从零开始自学英语-第257-384个核心词汇(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xGjzXEqG/?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1&vd_source=a39f6871e7d8f13c924ba66ddab635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