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篇先跟大家讲个好消息,笔者的研究选题于上周确定了,即区块链上的数据查询。虽然我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研一新生,但仅仅开学一个月就能定下具体研究方向还是特别令我高兴的,毕竟这进度已经是整个课题组最快的了,这不得让我骄傲一下?因此,如果有同样研究方向的同学欢迎加我微信一起学习交流。
接着进入正文部分,笔者这两天在翻阅学术论文的时候,发现好几篇论文的影响因子都是二点多,所以脑子里顿时抛出了一堆疑问:影响因子具体怎么计算的?它又是谁制定的?期刊的影响因子多大才算好期刊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咨询了度娘和知乎,今天就跟大家来波影响因子的庖丁解牛。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简称IF,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目前它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举个例子,比如某期刊在2019—2020年两年期间总共发表了201篇文章,而且这些文章在2021年被引用了302次,那么该期刊2021年的影响因子为302/201≈1.502。通俗点讲,一个期刊的影响因子越高,说明其学术影响力越大。但请注意,影响因子只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因此并不是说影响因子越高对应期刊就越好,发表论文的质量就越高。其实期刊与论文的优劣需要关注多个维度指标,包括影响因子、期刊注重领域、牛人大佬等等因素,这些综合起来才是评判一个期刊或一篇论文好坏的指标。其次,根据笔者对计算机专业前沿期刊影响因子的查询结果来看,基本上影响因子≥2就已经算是顶级期刊了。下面两个图是笔者查询的IEEE TPSD期刊的详细信息,可以看到该期刊的IF为2.687,已经算是比较高的了,第二个图右侧也可以看到所有被引用的论文信息。
接着再给大家普及一下SCI及其期刊的两大分区。SCI(科学引文索引)是于1957年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在美国费城创办的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创办人为尤金·加菲尔德,收录期刊一万余本,为理工类,并且重视基础研究。它与SSCI、CPCI以及A&HCI共同隶属于Web of Science平台(主管机构为科瑞唯安)。(注:Web of Science是多学科文献检索数据库,可使用高级检索快速查阅论文。)
SCI期刊划分为JCR分区和中科院分区两种。JCR即上文提到的期刊引证报告,国际上主要认可这个分区,国外科研论文也一般通过该分区查找。中科院分区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制定出来的分区,国内则更关注这个分区。两个分区的不同点在于:1.学科划分不同。JCR没有设置大类学科,只分为176个具体学科,而中科院将其糅合成13个大类学科。2.划分指标不同。JCR按去年的IF进行分区,而中科院按前三年的平均IF进行分区。3.分区阈值不同。JCR按每区25%的比例等比划分为4个区,而中科院则按比例逐层增加的金字塔结构划分为4个区,这样的话有些在JCR1区的期刊到了中科院分区就会出现“掉区”的情况。
其实SCI分区对国内计算机领域并没有太大影响,因为国内计算机方向有自己的一套划分指标,即CCF(China Computer Federation)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期刊及会议(详细文件可以上官网下载)。在这套划分标准中,学术期刊与会议都被分成A、B、C三类,笔者目前查论文时优先翻阅A类文章,其影响因子也相对较高,一般是IEEE或ACM出版的期刊及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