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与绅权
在讲述皇权与绅权之前,有必要提到传统中国的四种重要成分:皇权、绅权、帮权、民权(费孝通《乡土重建》)。本书的目的是了解中国传统结构中皇权和绅权的发展与演变,它们如何合作和冲突,性质是怎样的。其次,本书并不是费大家一人所撰,而是他和他的朋友、同学所讨论的论文合集。
在正式开始分析此书之前,需要读者记住此句话,也是许多大家继费老之后关于乡绅的讨论:
皇权不下乡,乡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
本书的结构是:三大章——论绅士、论知识阶级、论师儒。在这三个大章里面,囊括绅士的产生过程、阶层划分中知识的作用、道统和政统的关系发展,我下文的本书读书笔记也是围绕于此。
绅士的产生过程
在这里要先说明绅士即士,官僚即大夫,两者并不是一个东西,只是后来在历史的发展中,两个名称连用,形成士大夫一词。
在封建制度中,由于天下是一家之姓,可以是李家天下,也可以是刘家天下,所以就有王朝更替。在王朝晚期,由于管理腐败,民不聊生,就有了孔子所言:苛政猛于虎。这个阶段,统治者穷凶极恶,对于那些没有武装的统治者的威胁是一样大的。
但是每个阶层对苛政猛于虎这一点的反映程度不一样。
我们先来讨论贫/平民。贫民家徒四壁,在苛政猛于虎的时代,大部分平民是不可能像范蠡之流寻找空间躲难,也不可能有陶潜所谓的世外桃源。正因为没有退路,所以就无所畏惧。此处一方言可以说明: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所以贫民穷到没有办法的时候,就揭竿而起,这一点可以参照大泽乡起义。
接下来讨论富民。富民的经济基础以及家财万贯,所以在苛政猛于虎的时候,担心统治者因为私欲来侵占家财与抢夺妻妾。那这个时候怎么办了?他们寻找的方法——接近皇帝,近皇权以自保。这样就能够通过官僚制度保护他们的亲属构成中国政治权利中的盲区,虽无实权,但是已经可以自保了。但是我们知道,伴君如伴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说,当官还是有风险的,还是有可能会被抄家,被砍头。但是中国传统的官吏并不是真的想要去做官,也不是做终身的官,而是为了寻求庇护。在当官当了一阵子之后,他自己提拔下面的人,形成自己的党羽,该庇护的亲属都庇护好了,他就想要退休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告老还乡,退隐山林。他们在野不在朝,但是朝中有人,再加上他对本地氏族的贡献,所以此时,他虽无权,但是有势,势就是政治免疫性。朝中有人,本地的族人尊敬他,所以他们就成了不劳而获的人,这种人就是绅士。绅士就是退任的官僚或者是官僚的亲属,他们没有政权,但是有自己的势,能够在苛政猛于虎的时候免疫。
这就是绅士和官僚互相关联的作用,以至于在后期历史发展中,就连用,形成士大夫一词。
阶层划分中知识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在传统中国的结构里,整个社会的人被划分为四民:士农工商。但是在这样的阶层划分中,有一种特殊的阶层,就是知识分子,他们以知识作为自己异于他人的特性。知识的作用是用来规范,是劳心者统治劳动者的工具。在统治的过程中,人们不遵守所定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那么统治阶层就会对你制裁,使“应当这样”成为“不敢不这样”。在这个制裁的过程中,社会共同的意志——威权被授予若干人物去代理执行这项任务,就行成知识者。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文字由传统的学在宫变为学在民,这个时候,统治者依靠文字及其附着在上面的知识统治,这个时候就通过文字的力量形成知识分子,他们构成中国封建统治中的一部分。
道统和政统关系发展
在讲述政统和道统之前,要先讲这2个概念阐述一下。
道统:道德意识、德行力量、百家学说
政统:政治结构、政权、(具体的可以去问彭大帝,这是我一家之见。)
在道统中,刚开始诸子林立,百家争鸣,最后儒家成为皇权统治思想,原因是儒家思想反映了社会上的一般观念,便于统治。政统此时就用道统进行统治。
在知识分子看来,如果实际政治合于范式,就认为邦有道,则入世,邦无道,则出世。在皇权和儒家的斗争中,董仲舒曾提出以天灾论制衡皇权,但是最终,没有屈服于皇权,则被流放;董仲舒的同事公孙弘出卖道统,以师儒入官僚成相。后来,公孙弘的做法就形成我们现在所见的官僚面目:不讲原则、揣摩上意、不守信用、出卖朋友、沽名钓誉、阴结私党。
最后,其实可以看出,在历史的演变中,绅士在政治结构中并不想夺取政权为己用,而是通过屈服政权谋得自己的安生,在某种意义上说,乡绅可谓是皇权的帮凶和帮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