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刚刚开始爆红的时候,朋友圈充斥着各式各样的鸡汤。一夜之间每个人都“矫情”了许多。
后来,一部分人开始厌倦了鸡汤,并一针见血地指出,鸡汤之所以招人烦是因为它只“安慰”你受伤的心灵,却不提供解决方法。看完之后虽然热血沸腾,但是第二天该怎么样还怎么样,没有任何建设性意见。
一时间,很多微信运营者便开始“去鸡汤化”,不再推送鸡汤文章,而且痛斥鸡汤没有实质内容。
与鸡汤相对的是“干货”。
干货文章以纯知识、思想为主,主要面向比较积极向上的受众。干货文章的创作者有很多也是鸡汤的反对者。干货让读者们感觉自己用很巧妙的办法了解了很多,和别人费劲巴力撅着屁股学半天差不多。
其实,在我看来,这两种文章,本质是一样的。他们其实都是在各自突围,让自己在文字的海洋中浮现出来,本质上都是一种通过标新立异赢得流量的行为。
当然,我自己的也就不往外摘了,我当然也是广大突围者之一。您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就关注我,时不时看两眼,看看那个喜欢读书思考的人还有没有在继续挣扎。您觉得我一派胡言,自然就不看了。这就像市场经济中的供给方,低效率的商家自然会因为成本过高,不盈利而被市场挤压出去。
所以,鸡汤也好,干货也罢。没有必要非得分个高下,其实都是为大众的生活增添一份调剂,为以后的道路助力。
你也许会发现,虽然很多公众号都在“去鸡汤化”,但鸡汤还是时不时出现在朋友圈中。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就像题目一样,鸡汤是这个时代的刚需,没有是不行的。
试想一下,你早上天还没亮就起床,睡眼惺忪地挤了两个小时的地铁,终于来到市中心开始一天的工作。上午忙的跟陀螺似的,到了中午吃饭时间叫个外卖还要看着价钱,最好别超过十块,超过12的坚决不点。再度过一个漫长的等待下班的下午,又挤了两个小时地铁回家,忙活来忙活去,做饭吃饭干家务,好不容易躺在床上了 刷会手机,你会选择再打开一篇干货来继续“折磨”自己还是打开一篇鸡汤先“充充电”再说呢?
是的,鸡汤从来不负责提供解决方案,因为那不是汤的功能,你能靠喝汤过活吗?鸡汤的功能是让精疲力竭的人们暂时进到一个精神世界的“安全屋”,在那里,有母爱式的呵护,你可以尽情地矫情,各种理想化,各种不切实际。这些美好的愿景,让你重新燃起对未来的信心。
于是,你关上手机屏幕,坐会电脑前,继续自学计划。
上述这样的生活是大城市中大多数青年男女的生活状况,熙熙攘攘,那么多的人,有几个人精神世界能强大到无所畏惧,不用任何人的鼓励就能勇往直前呢?
鸡汤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一些人把鸡汤错当成了米饭,吃着吃着发现吃不饱,就开始破口大骂。或者把鸡汤当成良药,喝了个把月发现不管用,没有疗效,就一把掀了桌子。
了解了鸡汤的正确使用姿势你就会发现,其实我们离不开鸡汤。即使是我这么一个讨厌鸡汤,崇尚干货的人,还是会偶尔点开两篇鸡汤文,看完之后默默在心里点点头,然后再去学习干货。它能暂且治愈我们的玻璃心,虽然治标不治本,却是不二的权宜之计。
说完了鸡汤,我就顺便说说干货。
其实移动终端中很多文章是打着干货的旗号在煮鸡汤的,挂羊头卖狗肉。不过多看一看也没什么坏处,但如果你把这样的干货当做了自我提升的全部,那就大错特错了,再干的干货也不能取代正经八百的阅读、学习、思考。就像古文中写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而且,我感觉一股去干货化的浪潮也将袭来。以有书为代表的一些公众号,已经开始返回学习的最初方法——读书。
总之,别拿鸡汤当饭吃,过两天就饿没了;也别见着鸡汤就躲远远的,那份鲜美还是值得偶尔尝一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