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月20~30日
内容:全书
地点:寝室
一个月有余未更新读书笔记,四月份一共读了5本书,分别是弗雷德里克·詹明信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安吉拉·默克罗比的《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爱德华·霍尔的《无声的语言》、徐静波的《日本饮食文化历史与现实》、约翰·费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目前正在阅读约翰·费斯克的另一部著作《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在此后的读书笔记中我会逐一将自己的理解写出来。
约翰·费斯克作为伯明翰学派的边缘学者,我一直对其对于消费文化的见解有着自己一定的认同,借着四月撰写论文的契机,我阅读了这本《理解大众文化》全本,感觉收获还是挺多,首先就是他将牛仔裤作为一个文化范例来引出此后的大众文化的论述,他认为
文化关注的是意义、快感、身份认同,而不是功效。
这其实是从文化消费者的视角出发来对文化做解读,同时通过这种论述,将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商品特性的形式,此后他还借用牛仔裤提出了对大众文化的一个典型矛盾,即
被抵抗的对象必然出现在抵抗行为本身当中。
其实我认为这一点也恰恰是亚文化得以出现的一个根本原因,如果不能将社会惯例加以解构,或者是做出偏差性解读,也就不能够表明出亚文化的反抗特性,也就构不成亚文化的主体。
另外一个我比较受到启发的就是互文性这一叙述的提出,费斯克认为在牛仔裤这一文化商品中,Levi's的牛仔裤在一个广告中构建出了自由、自然、女性气息的一个形象,但是在电视广告中又构建出贫困、城市、男性气息的一种形象,大体上看来,这种截然不同的形象构建似乎有悖于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但是正是因为在不同的载体上构建出了不同的形象,Levi's的牛仔裤的总体形象才能在这种“所有意义的互文性交织”中得以最终构建,
没有任意一文本\广告能承载牛仔裤的全部意义。
正因为牛仔裤的意义并不是单纯依靠广告主赋予的,所以我们没有办法为牛仔裤形象做一个总括性的总结,而是只能从不同亚文化群体对牛仔裤的利用下构建的形象与形象之间的互文性交织中看出牛仔裤的真正的形象,而我认为广告主也只有借鉴这种形象来作为一种营销策略。
此后费斯克又提出
商品就是意识形态的物质形式。
并列举出了牛仔裤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在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来回进出的一个过程
生产者收编——》工厂制造破牛仔——》采用抵抗符号——》收编入宰制性体制——》剥夺对抗涵义
这也是每个亜文化符号所要面对的最终被收编的境地。另外“亚文化的游击战”这一概念的叙述也十分精彩,首先费斯克对大众文化下了一个定义
大众文化不是消费,而是文化,是在社会体制内部创造并流通意义与快感的积极过程。
其中提到了大众和群众这两个概念,我个人认为这里的群众可能指“群氓”,群氓这一词在很多叙述文化的作品中都被构建成一种贬义词,代表异化、单向度、虚假意识、心甘情愿被奴役的一群无意识的文化消费者。而大众则代表了一组变动的社会效忠从属关系。这里给我的启发也非常大,我需要将大众看成是一种身份的流动,而并不是单一的身份,可能在一种文化族群之中,大众是一种身份,但是到了另外一个文化族群之中,大众可能会改头换面,从属于另一种社会效忠从属关系。
另外费斯克还将大众文化与文化工业的关系做了一个说明
大众文化是由大众而不是文化工业促成的,文化工业提供文化资源。
一个文本要成为大众文化,必须同时包含宰制的力量,以及反驳宰制性力量的机会。
也就是说文本需要提供一种多义性的潜能,才能被吸纳进文化工业,从而成为文化资源被大众文化所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