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被讨厌的勇气》源于参加了一个共读活动,筹划者选择了这本书,我因为书名而参加了活动,因为是付费参与,且有押金,就是冲着要把押金要回来,所以参与得很积极,由此给自己带来的冲击却远不是押金可以比拟的。
阿德勒心理学的“目的论”颠覆了我之前的认识,他说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身赋予经历的意义,他否定心理创伤,认为那都是为自己找借口,其实我们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此刻,我仍旧是摇摆的状态,因为我之前一直相信佛洛依德的因果论,有因必有果。而阿德勒心理学认为更重要的是我如何去对过往赋予意义,而不是纠结于过去。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是我自己主动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我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害怕向前迈进或者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曾几何时,我一直都是一个“老好人”的状态和这个世界相处,我讨好别人,以此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美,而这正是我想要的,我付出,是因为我想要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我渴望别人的喜爱。要改变这个念头和处事方式,最开始是前几年的工作中发生的事情,一直被领导打压,反而让我产生了一种逆思维,开始不再“以和为贵”,生活没有想象中糟糕,却越来越舒畅,因为我不再憋屈自己。而遇到《被讨厌的勇气》之后,我就更加放开了,我不再在意别人的评价,无所谓别人的喜欢,如此甚是自在。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之所以想要满足别人的期待,就是因为没有分清楚人生课题,要清楚认识到事情最后的责任人是谁,放下别人的人生课题,生活自然就会变得简单下来。
书里,还讲到关于自卑感,适当的自卑感不是坏事,但是自卑情结却是一种借口。自卑情结不同于自卑感,自卑情结是一种借口,是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因为不想前进,所以捏造出来跟过往经历有关系看似存在的心理暗示。我一直受困于童年被批评,不被认可的情绪中,以此为借口认为自己是留守儿童,缺少爱,所以我自卑,悲观,依赖人,阶段性会抑郁。按照阿德勒的心理学分析,我这所有的情绪都是为想继续享受目前的安逸而找的借口,不想往前再走一步。 我真的是一直在跟自己说,再等等,等时机再成熟一些,我就可以去某些事情,然后其实哪一刻似乎一直都不像期待中的那样会到来,反而是有时候想到就去做,却有意外的惊喜。阿德勒认为人生就是每个当下的一刹那,认真而不深刻,为遥远的将来设定一个目标,并认为现在是准备阶段。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这样的事情,等时机到了就去做”,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此时此刻”即是真实的存在。
此外,还有一点对我影响也很大,就是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起“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这点对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学着去分清楚孩子和我各自的人生课题, 放下对孩子的过高期待,以横向关系和孩子相处,不批评不表扬,这个点对当下的我非常重要,我可以释怀孩子当下的不足,可以放好心态陪伴她一起成长。
最后一点是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这个点直接应用也是在我和孩子的关系上,我之前总是那她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用其实并不存在的满分孩子作对比,然后从“满分100”中去扣分自己的孩子,而事实上更合适的是,感谢她的存在,应该是从“0”分中去加分。一念之间,可以调整好心态,这不是鸡汤,是工具。
《被讨厌的勇气》犹如一面镜子,看清了自己,看清了世界,从此我的生活又被增添了新的色彩,相信会变得更加简单和清澈。我也会更加不再害怕被耻笑,被打压,凡是打不死我的都将让我强大。
有缘遇见你,希望你也如此。
感恩。
真是奇葩了
202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