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平定异姓王韩信末路

公元前201年十月,有人状告韩信谋反,刘邦问计众臣:“如何平叛?”

建国大概才一年,楚王韩信就要造反,被刘邦的专案组察觉。

刘邦对韩信有知遇之恩,却要被他反咬一口。

韩信被告谋反已经是第二次,变本加厉,其罪可诛。

周勃和樊哙建议率军平叛,用武力解决问题,用砍头刀灭了这小子。

可是就在这时候,智囊陈平反对讨伐楚国。

陈平建议用智,假称游览云梦泽,号召众诸侯来陈县开会,陈县曾经是楚国的都城,韩信非来不可。

游览云梦泽只是一个借口,要请君入瓮,把韩信骗到陈县,再把他绳之以法。

要尽可能让韩信孤身一人赴会,卸掉他的兵权。

如果发兵攻打韩信,由于楚军兵精将强,很不好对付,汉军的伤亡可不小。

想要打败这位兵仙谈何容易?刘邦知道这是一个很难对付的反动派。

要想制服韩信,瓮中捉鳖的方法最管用,轻轻松松就把韩信捉拿归案。

刘邦欣然采纳陈平的建议,派人去通知韩信来陈县开会。

韩信闻讯大惊,他想要向刘邦澄清事实,证明自己绝不敢谋反,而是老实当楚王,老实辅佐汉朝。

楚王是一个稀缺职业,全中国只招收一个员工,那就是韩信。

楚王的宝座树大招风,看似金碧辉煌,却不是常人可以久坐的,刘邦的猜忌随时都会降临。

韩信正在苦恼,有谋士告诉韩信:“钟离昧在楚汉战争期间曾击败刘邦,只要你上交钟离昧的首级,就可以取悦刘邦,免于一死。”

如果真能讨好刘邦,让刘邦法外开恩,韩信乐意和钟离昧翻脸。

韩信召来钟离昧,索要他的项上人头。

这样的要法显然是十分唐突的,钟离昧很愕然、恐惧,连连讨饶。

韩信摆摆手,此事没有任何可以商量的余地,让钟离昧回家自杀就行,自觉点,免得我用强。

结果钟离昧回到家中自刎,韩信让卫兵割下钟离昧的人头,在陈县献给刘邦。

刘邦有请,韩信当然要赴约,结果他带着钟离昧的首级刚一进城,就被汉军制服,被戴上械具。

韩信愤愤不平:我是功臣勋将,我是堂堂楚王,为何抓我?

刘邦直白告诉韩信:“只因你拥兵自重,有谋反的欲念。”

这次诸侯会议结束后,刘邦下令把韩信押往长安,严加看管。

从此之后,韩信就是政治犯,被隔离起来。

如果韩信谋反属实,罪名深重,刘邦就一定会除名韩信。

韩信现在是叛徒+有待察看,他随时都会被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接下来刘邦正式宣布,把韩信的爵位从楚王降为淮阴侯,封地在韩信故乡淮阴县,韩信原有封地一分为二,分别是荆地和楚地,由刘贾为荆王,刘交为楚王。

在所有诸侯国当中,荆国的实力中等偏上,下辖东阳郡鄣郡吴郡三个大郡,总共五十三座县城,这样的疆域没法和淮南国、齐国相比。

刘交乃是刘邦的四弟,文笔优美,写写文章还行,攻城拔寨就不行了,刘交为楚王,不可能对刘邦构成威胁。

二刘被封为王,符合白马之盟,是刘邦铲除异姓王的重要一步。

仅仅把韩信降级处理,这是从宽处置,刘邦不忍心立即杀掉这位曾经的汉大将军。

可是,韩信接下来会懂得珍惜淮阴侯的爵位吗?他从此之后就会改过自新吗?

不!韩信不满足于淮阴侯的爵位,谋反之心未减,这就给了刘邦杀他的理由。

韩信从此之后就在长安定居,被刘邦的天眼监控。

韩信对此持抱怨心理,便装病不去朝拜刘邦。

这不是一个列侯该做的事情。

根据记载,韩信有一次拜访樊哙时显得轻视冷漠,屋内樊哙小步快走迎面而来,说道:“大王居然光临寒舍。”

这个五大三粗的屠夫知道韩信的威名和军功,因此他愿意礼让三分。

韩信笑说:“我来看看你,慰问一下你的生活。”

等双方彼此寒暄和吃完饭之后,韩信离开樊哙家,说了一句:“生乃与哙等为伍(《汉书·韩彭英卢吴传》)!”

这句话出口伤人,好在樊哙没有听见,要不然就会有口角冲突。

樊哙一介鲁莽勇武的猛将,岂能忍受这种风凉话?

说实话,樊哙是汉朝开国元勋,又是汉高祖的同乡,你韩信和他共事哪里委屈你了呢?

韩信无非是嫌弃樊哙在楚汉战争中的地位不如自己,嫌弃樊哙只是个屠户出身的莽夫,没背景没后台。

身为汉朝大将军,韩信应该尽到人臣的职责,认真辅佐刘邦治天下。

然而被贬的韩信却没有深刻检讨自己,也没有反思自己到底是怎么从楚王的神坛跌落到了淮阴侯的境地?

韩王信谋反

韩王信的封地在颖川郡,这是一个战略要地,北靠洛阳,南方逼近宛县和叶县,以东就是重镇淮阳,一旦韩王信拥兵自重,兵锋直逼长安,将会成为刘邦的心腹大患。

刘邦打天下时,韩王信的戏份远远没有曹参和萧何那么多。

到底该如何处理韩王信?有没有万全之策?刘邦想削藩,却不想逼迫韩王信起兵造反。

最好是兵不血刃,处理韩王信这个刺头。

如果贬谪这位重臣、勋将,把他发配到边远地区也不可取,因为韩王信会心怀不满,等于把他逼上梁山。

西汉已经建国,当刘邦要面对众多享有军队的异姓王时,他也有头痛的时候。

这位汉高祖看着天下地图,满屏都是异姓王,整整八个,一个个都要封国和食邑,狮子大开口,让刘邦很为难。

刘邦不能一直坐视异姓王们在封国内横行霸道,要是他们一代代往下传,迟早不服中央,发动兵变。

人心难测,异姓王们的封国足以和长安分庭抗礼,因此处理异姓王早已提上日程。

刘邦打算把韩王信的封地迁到太原以北,顺手就把颖川郡收归中央。

刘邦这一招有两个目的。

其一,刘邦想让韩王信阻止匈奴骑兵侵扰边境。

匈奴骑兵掠夺人口和财物,无视汉朝大国尊容,无论如何都要在边境设置精兵强将,震慑匈奴。

韩王信身为猛将的功底不错,刘秀希望他为国出力,维护汉朝边境的安宁。

其二,刘邦要夺走韩王信的地盘,削弱他的实力,让他和匈奴铁骑在对峙的过程中相互消耗。

这一招必须尽快落实,等到韩王信造反时就行不通了。

刘邦给下旨要求韩王信驻兵汉匈边境,抵挡匈奴,以此试探韩王信,是心向汉朝,还是怀有异心?

韩王信的内心陷入了沉思之中。

他现在还是汉朝臣子,为汉高祖抵挡匈奴,他确实有这个义务。

韩王信不打算全盘接受刘邦的圣旨,而是讨价还价,他同意领兵迎战匈奴,但是要把都城从晋阳迁到马邑。

秦始皇时期,大将蒙恬在雁门关外北逐匈奴,围城养马,马邑故得此名。

韩王信知道,刘邦是在试探诸侯王的虚实。

这位汉高祖不放心所有异姓王,而是采取了针对性的行动。

马邑距离长安很远,韩王信就可以摆脱刘邦的监控。

要远离刘邦的势力范围,越远越好,才能避开刘邦的猜忌,汉匈边境的马邑无疑是韩王信最好的选择。

刘邦同意韩王信迁都。

然而后文却让刘邦大惊失色,因为韩王信投靠异族,成为了大汉奸。

韩信率军向马邑进发,他错误地低估了匈奴的兵力之强,他的国都马邑即将被匈奴几十万铁骑包围,而且是密不透风。

公元前201年九月,冒顿单于亲自率领几十万大军包围马邑。

冒顿单于嗜血暴力、有铁腕手段,骁勇善战,精于骑术,残暴程度和项羽有得一拼。

项羽能干出来坑杀二十万降卒的事情,那么冒顿单于就敢杀死亲生父亲头曼单于。

匈奴人打算困死韩王信,以此震慑百废待兴的西汉王朝。

刘邦没办法及时来援,韩王信不想城破人亡,只能向冒顿单于求和,言辞恳切,献出马邑城。

冒顿决定任用韩王信,挺进中原地区。

马邑沦陷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长安,举城轰动,刘邦大为震惊,韩王信居然背叛汉朝,其罪可诛!

这个前线消息再次证实了拥兵自重的诸侯王都很不可靠,刘邦必须戒严这些诸侯王。

刘邦不仅低估了匈奴的围城兵力之强,也高估了韩王信的忠心。

刘邦决定集中绝大部分汉朝精兵对抗匈奴,此外还调动了樊哙、灌婴和周勃等勇猛善战的老将,总兵力达到了32万人,浩浩荡荡地开往太原地区。

这是西汉建国后第一次大规模出征戎狄,刘邦想要毕其功于一役,解决外患,诛杀反贼,为国除害。

此外,刘邦还把优秀参谋长陈平带在身边,督促陈献计献策。

韩王信率领部将王黄、王喜和曼丘臣等人积极备战,抵挡刘邦,匈奴大军跟在其后接应。

不得不说,这种布置合乎情理。

韩王信刚刚投降匈奴,就要尝试着身先士卒斩将立功,才能向冒顿单于证明自己的忠诚和本事。

冒顿单于率领匈奴军队为韩王信的后盾,接应韩军。

公元前201年十月冬天,汉军浩浩荡荡地来到了铜鞮(dī),刘邦鏖战沙场的豪情涌上心头。

铜鞮,是一座古城,最早追溯到春秋时期,乃是晋国东部重镇。

两军交战,刘邦以优势兵力攻打韩王信。

韩王信最终战败,部将王喜也被汉军所杀。

打不过,韩王信只能亡命而奔,前去拜见冒顿单于,说明自己兵败的无可奈何。

曼丘臣嗟叹不已,怎么主帅逃跑的速度比部将还快呢?

曼丘臣和王黄拥护新的主帅赵利,重新整顿兵马,对抗刘邦。

左贤王谴责韩王信首战失利,对匈奴大军后续的作战有恶劣影响。

左贤王要的是韩王信拖住刘邦的32万大军,尽可能消耗刘邦的实力。

但是韩王信却兵败铜鞮。

冒顿单于并不打算处死韩王信,以后匈奴入侵汉朝,韩王信还大有可为,他还有可利用价值。

接下来,冒顿单于决定派出左右贤王各自率领一万骑兵与数万步兵和汉军交手,看看是匈奴铁骑厉害,还是汉军车骑厉害?

左右贤王慨然领命而去,驻扎在铜鞮以北的晋阳,准备攻击汉军。

说起匈奴帝国,左右贤王之下是左谷蠡王和右谷蠡王,这四王合称为四角,也可以理解为四大金刚。

汉军要是击败左右贤王,肯定能给匈奴帝国一个下马威,给冒顿单于一个强有力的回击。

刘邦亲自领兵来战,这位年老的高祖浑身帝王的风采。

匈奴军队尽为甲骑,左右贤王分列左右。

刘邦一声令下,汉军骑兵和战车发起冲锋,和匈奴比拼车骑的实力。

结果左右贤王战败,不得不仓皇而逃,汉军追击到离石县,再次大胜。

公元前201年十一月,汉军遭遇严寒天气的考核。

兵卒双手冻僵,战马四蹄受冻,汉军战斗力并不能正常发挥出来。

这个时候很考验汉军的后勤,最佳后勤部总部长萧何,紧急输送汉军需要的物资。

汉高帝七年(前200年)初,刘邦指挥汉军来到了平城,视察城外的白登山。

让刘邦没有料想到的是,在这片山地附近,冒顿单于设下一个包围圈,等着汉军往里面钻。

为了布置诱饵,冒顿单于故意示弱,他把大量老弱残兵都设置在平城前线。

刘邦很快知悉这个情报,急于取胜的刘邦立刻排除这是冒顿单于的陷阱,白登山地区的匈奴军队实力弱,这是汉军击败匈奴的最佳时机。

刘邦告诉所有将校:我要进军!不容有误。

可是刘敬反对出兵。

刘敬认为,冒顿单于有三十多万匈奴精锐,可是在整个平城和附近地区,只能看到老弱残兵,因此肯定是匈奴在使诈。

匈奴早就布置好了口袋阵,刘邦要是在此时进军,正中冒顿单于的下怀,必然损兵折将。

但是刘邦急于求成,他下令汉军倾巢出动,并且囚禁多嘴的刘敬,押往广武县,等战后再作处置。

刘敬一番好意,却陷入囹圄之中。

刘敬大声辩解,他是一个直臣,有宁死不屈的气概。

同时刘敬也在担心自己的性命安危,刘邦会不会一个不高兴就杀掉自己呢?

直臣进谏,最怕冒犯龙颜,就有牢狱之灾。

刘敬不清楚,这次拘押到底要持续多久?刘邦能打赢这场仗吗?到底何时才能班师回朝?

汉军进入包围圈,冒顿单于马上就要扎紧口袋捕猎。

他一声令下,埋伏在山林和沟壑之间的匈奴铁骑尽数出动,从四面八方包围汉军。

汉军仓促迎敌,兵荒马乱。

刘邦这才意识到刘敬有先见之明,冒顿单于故意示弱,是为了引诱汉军进入圈套。

刘邦沉着指挥,他多次集中起来优势兵力突去,结果努力了多次都不成功,因为匈奴人数众多,汉军往哪个方向突围,他们就堵住哪里。

进入了匈奴铁骑的包围圈还想跑,这可能吗?

就这样,匈奴军队在白登山连续包围汉军七天时间。

刘邦有实力自保,但是没实力突围。

刘邦的精兵强将并不好对付,因此在这七天里,冒顿单于没能缩小包围圈。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忠诚能干的陈平为刘邦献计献策。

刘邦请陈先生畅所欲言。

陈平的精囊妙计是:冒顿单于有一个很心爱的女人阏氏,我军给阏氏众多宝物,打动其心,就能够劝说冒顿单于缓解攻势,汉军才有机会突围。

陈平亲自挑选出来好几个名嘴,组成一个使团,然后以高祖为名义下山拜见冒顿单于。

匈奴铁骑和汉军交战,伤亡也不小,冒顿单于没有把握击溃刘邦的汉军主力,因此肯接待刘邦的使团。

陈余很谦恭,送给阏氏雕刻精致的玉璧、玉环等很多中原特产。

阏氏被宝物打动,请求冒顿单于手下留情。

美人提要求,冒顿单于不得不考虑是否缓和攻势?

不过匈奴要求汉朝进贡,示好匈奴帝国。

要想缓和汉匈矛盾,汉朝要懂得主动巴结匈奴,要有小弟的作风。

白登山一役,汉军折兵数万(数量不详),就连汉高祖也被包围,汉朝不得不向冒顿单于做出一些让步。

此外,汉朝还要精选出来一个容貌很美,很有才艺的公主,送到匈奴那边嫁给单于,通过联姻维持好汉匈关系。

为了解救刘邦,陈平只能咬咬牙答应冒顿单于的要求。

匈奴人让陈平先回,再下令放松包围圈,露出一个缺口。

在弓弩掩护下,夏侯婴亲自率领突击队杀出重围,掩护刘邦突围,刘邦最终才回到平城。

刘邦为自己的大意不断自我检讨和反思。

刘敬敢于仗义执言,积极献计,勇气可嘉,刘邦确实对不住这位忠臣。

刘邦也有犯错的时候,大不了放下汉高祖的架子,下次不再重犯。

接下来,刘邦亲自来到广武,释放刘敬,并且向刘认错,肯定刘不畏强权的君子作风。

然后刘邦册封刘敬为建信侯,得两千户,另外还封赏有先锋大将才华的夏侯婴细阳县一千户食邑。

不愧是一统天下的汉朝帝王,丝毫不计较直臣的劝谏和冒犯。

白登之围是匈奴帝国给汉朝的下马威,现在汉朝还不够强大,因此无法报仇。

想报仇,要到汉武帝时期。

根据和约,汉朝选定一个才貌双全的长公主嫁给单于,展示求和的诚意。

由于吕雉只生下来鲁元公主,这是唯一的长公主,吕后不同意把自己的骨血嫁出去。

吕后和刘邦商量之后,把长公主改为亲情关系更为疏远的宗室女,鲁元公主则继续留在吕后的身边。

由刘敬带队把公主送到大草原。

宗室女嫁出后想要再收回来,很难!还要在大草原上度过一辈子。

汉朝的宗室女在匈奴帝国顶多是一个奴婢,要展现自己的才艺和美貌,博取匈奴单于的欢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