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年级调到低年级工作,不免有些好奇与兴奋,小孩子天真活泼,惹人喜爱。
在与一位在职教师——资深学姐聊天之后,颠覆了我原本的教育观点。
我向学姐请教,如何管理课堂?学姐和我说了很多,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
一、威严。
你一定要让小孩子怕你,那样他才会听你的,孩子小,一定要严格要求,改掉坏习惯,甚至刚入学的孩子没什么规矩,都要一点一点树立起来。你可能会觉得宽容一点没什么,你高兴他也高兴,但是你是在害他们:该养成的习惯你没让他养成,跟着你他学不到东西?
二、惩罚。
典型的情况一定要惩罚,达到杀鸡儆猴的效果,让他知道什么是不对的。因为如果你不去实施你的惩罚,孩子们就会觉得不遵守规则也没什么。
但是也不能一味地惩罚,还是需要大量的正向引导,惩罚是帮助你建立威严的一部分。
三、树立榜样。
其实小孩子他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比如教室里很乱,但是这时有一个同学坐好了,你表扬这位同学,其他同学就会知道这样做是对的、是好的,他会因为也想得到表扬而坐好。
榜样提供了方向。
四、奖励机制。
不建议物质奖励,口头表扬更明确。物质奖励存在的弊端,主要是:标准不确定。比如说今天一个调皮的男孩举手回答问题,回答的正确,就奖给他一个贴纸;可是另一位同学今天一天表现都很乖,就是因为没有突出的表现,所以没得到贴纸,未免有些不公平。因此这个评价标准就很模糊,没有界限。
之所以重视语言表扬是因为语言表扬更及时——可以强化行为,树立典范。
就像之前一篇文章说的我们评价的都只是行为本身,从来不是个人,个人只是行为的载体。
在我听了这些经验之后,下一次去另一个班上课的时候我就采取了这样的举措。
1.介绍自己以后,开场白就说了我是一个很严厉的人。2.说了两点上课的要求,后来我又找同学重复我的要求。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样先入为主地说要求,比起那些上课之前没有提出要求而是当课堂秩序扰乱了之后再去强调纪律,效果要好得多的多。
同时我发现孩子们他真的听你的,当我说道“让我看到你们的双手都放到桌子上。”我真的看到了我想看见的。
反思。
但是我也存在一些问题,预设不充分。之前在其他班讲书法课,一节课只能讲几个字,因此我没有打算第一节课让大家写字,只是打算熟悉熟悉,讲讲故事,先把要求说明白。
因为这节课我的要求非常明确,学生们表现也很好。所以课堂秩序一直很好,不需要我总是维持,所以在我讲完了故事,也让大家说说感受之后,还有20分钟。我要做什么呢?
还是讲几个字吧!其实我都没有准备,我没有想到能这么顺利。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例字,孩子们在书上和我一起写,我时不时地走下去巡视。
我发现有的小朋友写好了之后就双手放到桌子上坐好,等着老师往下讲,这时,我说不出我是什么感受。(每个班都会有这样的同学)
一、预设不充分的表现就是本节课的知识、能力有限,没办法对孩子们做更多书写上的指导。
二、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后来在写的过程中有说话声,我没有理会,因为我觉得之前有些严厉了。我也没有深入地去看看他们到底写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问题。
每一次尝试与反思,我都会有所感悟,希望能让我更好的去“对待”他们。
无论是看书还是与人交流,都是两颗心在对话,或者是更多颗心,那些真挚、肺腑的话语与心得,让你的认知彻底打碎,然后当你重新把这些组合起来的时候,你就会有新的感悟与收获。
文/折耳猫 2017.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