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老家,都会先到住在县城的姐姐家,姐姐和姐夫都是老师,外甥和我儿子相差十五天大,姐姐家成了我和弟弟的中转站和集聚地。
这次和弟弟一起去山东临沂,我们还是选择在姐姐家住一晚,第二天一早再出发去临沂,到达姐姐家已经是傍晚,姐夫提出来我们一起去老猫窝野游,“老猫窝”是当地人的叫法,其实就是一个天然的大水塘,名字的叫法无从考证,每年夏天这里也是当地人,甚至整个县城人野游的地方。
驱车沿世纪大道西行,过“黑龙母亲的墓”,过“黑龙潭”,再过“龙王庙”数百米,左转进入蜿蜒的山路,又是连续的转弯,我差不多已经失去了方向感,最后到达一个大水塘边,水塘足有三四个足球场大,四面都是皖北风格的山头,只有东北有一个三四米宽的排水口,这样就形成一个天然的小水库,每年夏季,雨水从四面聚集到坑里,水深足有四五米深。
我们到达时,太阳已经收摊回家了,留下烧红的云彩在慢慢的冷却,塘边五六棵白杨树高耸挺拔,树杈上的知了依然歌声亢奋,山口偶尔会有风吹过来,带着山谷里淡淡的草腥味,又融入到城里方向灼热的空气中。此时塘里洗澡的只剩下男人们,听说早一波还有女的过来洗澡,她们走后才真正是男人的天下,一个个扯下最后那一块遮羞布,欢快的跳入池塘,几个游泳健将甚至一口气绕池塘游一圈,潇洒的姿势让我这个旱鸭子羡慕不已,我也随着下饺子的队伍走进池塘,扎了一个猛子,再划拉几下狗刨,就开始有点气喘吁吁了。然后知趣的回到靠近岸边的浅水处,享受着晚霞的沐浴,听着身边人天南海北的谈论,任凭野生的小鱼吸允着脚面。这样的场景使我想起童年老家的时光。
老家地处皖北平原,土地属于黄河冲击沙,冬天的时候,沟边河沿几乎没有多少水,夏季来临的时候,村边的沟里也是会有雨水积存下来。我家屋后就是村里的排水沟,在宽敞的地方每年都有水积存,这也是我们这帮孩子最喜欢的地方,过了午后,塘里的水已经是暖暖的,脱掉身上唯一的衣服——裤头,一头扎进水里,有时候也会三五分组在水中打水仗。运气好的时候,还能在水里摸出来鸭蛋。直到把体量不大的水塘搅的发黄,才被大人吆喝着上岸。
现在的老家已经没有地方可以野外洗澡,经济的发展碾碎了很多儿时的记忆。庆幸的是老猫窝还能原汁原味的留存下来。没有任何修饰的池塘,保留着该有的野性,光溜着身子泡在温度适宜的池水中,脚下有野生的小鱼做着足疗,认识的不认识的,都能相谈甚欢。老猫窝带给了我孩童时很多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