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六了
大家还是拜年,顺啊,福啊啥的
一说今天周日了
马上感觉不好了
因为明天
要上班了。。。。。。
对我来说,上班是不怕的
怕的是不能睡懒觉了
也不能蓬头垢面了
要知道,不出门的日子是可以不用洗脸的
随便穿件衣服就可以在家里出没的
今年
过了四十多年来最清闲的一个年
没回老家
可以睡到自然醒
不是从沙发挪到床上,就是从床上挪到沙发
刷刷剧
听点相声
看两只小狗疯半天
就这么没黑没白没追求的过来了
说真的
我敬佩和羡慕那些依然精神抖擞有追求的
过节也在学习,鸡汤,做些有意义的事
但我的年
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去做了些没意义和没营养的事
对我来说就最有价值的
有人说
年,越过越没味了
年本来就没什么味啊
人有味啊
好好休整也是年味啊
年三十那天
朋友约着去赶大集
本来答应了
后来想睡个懒觉
就没去
下午,她告诉我什么也没买
我说:我知道
她问:你怎么知道
我答
1、集还是那个集,但现在集上的东西已经入不了你的眼了
2、东西还是那些东西,但不再是你需要的了
你印象中的赶集,只是小时候那种盼望,但时过境迁,再也回不去了
小时候
我生活在农村
一年到头就是和小伙伴们傻乐呵
盼年就盼着吃好吃的,穿新衣,走亲戚,放鞭炮,收压岁钱
有时候村里还邀请戏班子来村里唱戏
或者那种演出班子去村里支个大棚表演节目
大人们自然是要买票的
小孩子们找个缝就钻进去了
然后,会有唱歌,二人转,杂技,魔术什么的
那时候觉得节目比现在的什么明星演唱会啥的精彩多了
到现在还记得有一个歌手唱的《耶里亚女郎》是最好听的
过了小年,小孩子们就可以跟着去赶年集,办年货
扯布做新衣服,买菜,排骨,瓜子,水果和各种糖果,重要的还有鞭炮
那时候鞭炮摊子很多
时不常的听到各摊点放些硬货(又大又响的)来吸引顾客
买鞭炮肯定是要听响的,往往一阵鞭炮声过后,就会引来一波购买潮
那时候讲究谁家的鞭炮响,谁家放的鞭炮多就代表日子过的红火
然后小孩子们可以趁机买几盒小摔鞭(往地上一扔就响了),小烟花(也叫哋哋锦)
还可以要些平时没机会要的小玩具
一般这个时候,家长都会满足一下孩子的愿望
不会太计较
大年初一早上起来
吃完饭
换上新衣服挨家挨户的拜年
到谁家里说完过年好以后
主家往往都会给孩子抓一把瓜子,拿几块糖
然后我们都会装到口袋里
攒一口袋后就跑回家藏起来
或者小孩子们会凑一起研究谁家的瓜子好吃,谁家的糖更高级
然后大孩子会再蹿作小的再去一次要点糖出来分分
最后大家会比比谁攒的糖果多
会过日子的孩子能留到清明节才吃完
当然,这种孩子肯定不包括我
我是那种典型狗窝里存不住干粮的
好吃就要趁早啊
那时候,我最喜欢是一种大虾酥
经常会用手里什么软糖啊,什么大白兔啊去换
去年的时候,有一次去一个朋友办公室
看他桌子上摆着虾酥糖,包装还是那个包装,口味还是那个口味,吃着吃着就回忆起了甜蜜的小时候
后来,朋友剩下的半包也都让我带走了
初二开始就走亲戚了
小孩子开始收压岁钱
当然了,那个时候的压岁钱不像现在
一个村子的孩子凑一起也用不着点钞机
因为大都是一块两块的,五块十块的都不多见
但我们依然都觉得过年是件超级幸福的事
虽然大部分压岁钱都会被父母以代管的形式没收
但每个人心里都会算着一笔小帐
开学的时候
也会掀起班里财富排行榜的热潮
班级首富,都会是一种无尚的荣光
当然了,这种荣光一般持续两周就会被学习的风头压下去的
老师会刻意打压这种“不正之风”
慢慢的
依然是学习好的同学继续占据着班级影响人物地位
也有人说
年,就是要和家人在一起
在一起的不只是家人,还有放不下的手机
很多人过年回老家陪陪老人都大大的煽情
煽完了情,就抱着手机一边玩去了
仿佛书写了一首爱的篇章
有那功夫不如给老太太涮个碗
教老爷子怎么用智能手机
跟着他们出去给叔叔大爷拜个年
聊聊外边那些闲闻趣事
等你走的时候
他们还能和左邻右舍吹吹牛啥的
别说这是虚荣
老人们天天聊的就是谁家的孩子更有出息
谁家的孩子拿的工资高
谁家的孩子带着他们去哪儿旅游过
谁家的孩子又换了什么车,买了什么房
谁家的孩子又给他们置办的什么年货
这是他们的生活乐趣
要知道
在他们一年到头无聊的日子里,这个乐趣是能让他们收获很多的羡慕
和小孩子们比压岁钱道理是一样的
说真的,我一向不太爱抒情
因为过年不是爱的表演
但只要回去
都会尽可能和和他们聊聊外面的世界
最喜欢地场面就是亲戚们喝上几杯小酒,开始讨论国家大事
说的那些细节,哪个领导人说的什么
好像他们都在现场参会一样
每到这个时候,我就赶紧冲茶倒水
认真的当听众
这何尝不是一种乐趣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人们对未来却越来越焦虑
因为已经不知道自己倒底想要什么了
每一个年都会是余生中最好的时光
想念过去是一种盘点
展望未来是一种希望
而珍惜此刻
才是我们握在手里的幸福
我的虾酥总会在最新鲜的时候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