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篇中庄子把自己的意志赋予一个叫无名人的人身上,无名人,不知道他怎么编出来的…
无名人在殷山南面郊游,突然遇到一个叫天根的人,冷不丁的逮着他,问了他个措不及防:“请问为天下?”无名人心想好啊你个愣头青哪壶不开提哪壶,反应激烈:“去你的吧!你个傻鄙!为什么要问让我不愉快的问题?!我打算跟造物者结伴去嗨,玩累了就乘着虚无,超脱于天地之外,在什么也没有的地方玩乐,住在旷达无垠的环境。你又何必说这些治理天下的梦话呢?”
无名人对自己的回答很满意,认为话语间无不表明他道家的身份。无名人通过回答着重介绍了他的现状和愿望,最后称天根的问题:“治理天下”是梦话,其中包含了对这个问题的厌恶,具体是对什么的厌恶呢?
不只是对天根用词的厌恶。
什么叫“为天下”?
这个问题类似于日治和日据,一个简单的字牵扯到的具体感情。
“为”有9种意思,天根的为用法和我名字徐子为的用法类似。
意思是“作为”,用《论语•为政》中“见义不为,非勇也”来理解更方便。
你问我治理天下我们应有何作为?不是顺应天理而是人为主观的“治理”?!
大写的反道家。
但是天根紧接着又痴痴的重复问了一次。
“请问为天下?”
请想象无名人的表情。
无名人脑中回荡着天根的问题,他已经准备好再次驳斥天根的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四时有明法而不议!难道造化的规律还没有你高超吗?!你居然还妄想寻求人为治理天下的方法,你知道吗?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你所寻求的是本末倒置…”
但是无名人并没有说出口。他转念一想,我所说的不就是最好的方法吗?只不过不能用人为的方法有所作为,而要用顺应自然演变的方法治理,归于清静无为的境界就是最好的治理啊!
便释然回答:“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无名人尊尊教诲这个迷失的小羊羔,应处于保持本性、无所修饰的心境,交合形气于清静无为的方域,顺应事物的自然而没有半点儿个人的偏私,这样天下才能合乎自然之道,从而得到治理呦~
注意原文结尾无名人使用的是“治”,而不是天根使用的“为”。
一个字的转变。
是思想的根本不同。
故事就这么愉快的结束了。
转变背后,庄子想表达什么?
看得出,庄子故事中的人并不排斥别人和他人讨论,但是厌恶别人违天命而为之,我不是不愿意跟你讨论世界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而是讨厌你一上来就问我如何通过违背世界而促进世界。
妄想对世界有所作为“为”,不如尊重卓然独化的玄冥大道。
无名人开头言辞为何这么激烈可见一斑。
道家并不是遗世独立,全然界外的,我注意到庄子谈出世:“与造物者为人、乘夫莽眇之鸟、出六极之外、游无何有之乡、处圹埌之野…”都是没有可能的,庄子当然知道,这是他的象征意义,“知其不可而为之”之下是极度夸张,极度脱离现实。只有这样,他才不会被认为是治理世界、治理国家,他才不会被世俗打扰。
这是庄子的一种释然,把治理天下交给天下自己,大美的天下,“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这是庄子在《大宗师》的段落。
以“大宗师”为题的目的也是为了表露出庄子这方面的思想,万物的主宰、宗师终究是大道,我们只有以大道为宗师,习大道,顺大道,与大道共游,才能天人合一。
这种行为注定了庄子不会是政治家。庄子也明白道教永远不可能成为所谓的“显学”
因为庄子压根没想“有所作为”
万事万物当然有自己的规律,而庄子把他对自然的理解、欣赏、崇拜用寓言、对话等等写出来,可以理解为一定程度的致敬,但目的绝对不是为了指导人的行为,为了给人们提供什么典范,这也就是为什么读懂庄子的人就不会模仿故事中的过激行为。
因为庄子是积极的,向善的,真实的。
批评庄子消极的请先批评自己:“我真的参透了吗?我有没有好好学习《庄子》呢?。”
真正顺应自然的人会受益匪浅,标榜自己顺应自然,生给自己加戏的顺应自然会累死。已经释然的庄子深深的明白自然是最好的,所以用了一种高妙的方法把一切隐隐然交给自然,同时还使自己规避尘俗。
道家大法好!庄庄教主最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