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这是一首边塞词,全词除了结尾一句直接抒情,其他各处均在写景,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能读到纳兰词下每一处景的灵性。“身向云山那畔行”,这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他的《长相思》中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他跟随康熙一路向北,北风呼呼的刮着,骏马雄厚的嘶鸣声,也抵不过这狂劲的北风。在这深秋里,在这边关处,我内心的情感如何安放,如何平静?
这首词里,我最喜欢的,就是下片这头两句了。“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完全对仗,而且平仄有致,“荒”和“旧”字用得极妙,可以解释为形容词用作动词,也可以单纯作形容词解。晚烟,看似是有些人气的,可是满目望去,只有昔日的破旧营垒在那里。半竿斜日,也是有些生机的,可是这红日映照的,却是旧时的关城。“一”和“半”的量词,突出了所谓“生机”的稀少,这种有和无,虚与实,今时与昔日的强烈对照,碰撞在一起,非常明显的昭示了边塞的萧条之景。
读到这一句,我们还不免会联想到: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不过纳兰这两句还是比较有辨识度的,这和他的身份与经历有关。说白了,这位富二代公子哥儿,和长期驻守边关的将士,在心境和看问题的角度上,区别还是很大的。他只是途经此处,并未做长久逗留。对边地生活没有经年累月的体验,只是“不定期出差经过”,这让他边塞写景的词语之间,少了一些烟火气,多了一份厚重,这份厚重就来源于,他看待这些景色的角度,时空感更宏大。体验少了,那就会自然而然的,跳出来从“今昔对比”这个角度,来描景抒情,最后自然的带出一句“古今幽恨几时平”。
多读几遍,我总觉得,上片第二句,可以改为“北风吹断马嘶鸣”,这样更加押韵。
说明:欢迎喜爱诗词的朋友们,以各种形式互动。您若转载本文或者部分参考,请注明出处,保护写作人的版权,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