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新生》中讲到了「容错机制」,意思是面对我们讨厌的那些人,我们的大脑我们的操作系统要有容错的功能,不能因为自己讨厌别人的某个习惯或者看法就让自己的「系统宕机,停止通信」,我们要做的是转换焦点,关注他们的优点,学习他们的优点,强大自己。但是在这样的「容错机制」下,有时候多少会让自己显得虚伪和没有原则,这之间怎么取舍呢?虽然笑来老师在文章中没有提到具体的方法论,只是说这样做因为好处巨大肯定是要耗费更多的成本,但是我想在实际操作中确实会遇到和自己的原则相悖的情况。比如这几天我总结的关于朋友的原则,什么朋友是值得交的什么朋友是不值得交的都是有原则的,对于那些不值得交的朋友他们身上肯定也是有优点的,这个世界上怎么会只有缺点没有优点的人呢,那么这个时候我要去怎么做呢?是和他交往学习他身上的优点,还是基本不联系呢?我想到的策略是:对于那些我们不得不相处的人,比如家人、同事,这些人有时候我们是没有主动选择权的,所以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就要让自己的系统随时开启「容错线程」,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甚至只看他们的优点,进而学习这些优点,而对于我们可以选择交往的朋友,我们就要遵守自己的原则。这样分析下来,其实有时候自己的原则和「容错机制」并不冲突,在选择的时候按照自己的原则,在相处的时候要开启自己的「容错机制」,当我们没得选择的时候,就只能容错。最终是让自己成长。
读到这个「容错机制」我联系到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中的「看得见别人的好」,这两个概念基本是想通的,我又回去把专栏中这个概念又复习了一遍,这里又隐含着一个概念——比较。所有的这些都是通过比较来显现出来的。在第一遍读专栏的时候我记得我写过这样的留言:
当我们思考一件事的时候真的太容易和别人比了,因为“人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比较真的很影响注意力,读到笑来老师的两句会我才有一点好转“我们是活在未来的人,要比也是比将来的自己,如果我们活在未来,每天都进步一点点,我们是不害怕比较将来的”,是啊,我总是想改变现状,挣更多,但是如果自己不成长又拿什么资本去改变呢?同桌比我现在好,运气也好实力也罢,那都已经是事实了,要比也要比将来啊!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如果以上的话我说给别人听,别人肯定会紧接着问一句,这将来是多久呢?你要多久才能比他要好呢?我想这应该是我自己想要问的。追问多久有什么意义呢?只不过是想要给自己一份安全感罢了,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记住复利的力量,让自己积累足以启动复利,那好的结果都是水到渠成的。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我改成“但求成长,莫问结果”
这是当时我对「比较」这个概念的看法:
要比的是未来的自己和对方,而对于每天追求成长,获得成长的我们,笃信未来会更好,比别人会更好。
这是大概一年以前关于「比较」的看法,就在几天前我记得对于比较我又做过这样的总结:
我们要比较的是以前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我们要保证现在的自己要比以前的自己要更好,每天都要有进步,至于和别人的比较那实在是个大坑,总会找到比自己厉害得人然后妄自菲薄。
现在重读专栏,我又有这样的感悟:
拿自己和别人比较是我现在屏蔽不了的想法,既然屏蔽不了就坦然接受吧,不如别人就不如,比别人好就比别人好。但是比较之后的想法和行为却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当不如别人的时候,不妄自菲薄,不别人的成就想象成运气使然,知道任何取得成就的人都有他们的过人之处,学习他们的优点;当比别人好的时候,也不骄傲自大、思想懈怠,总有更牛的牛人值得我学习,甚至不如我的人也肯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地方。
其实本质就一句话:一切为了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