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而纵观古今能做到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第一位是孔子,第二位就是王阳明,而那半个则是曾国藩。
而“知行合一”便是王阳明立德的体现,也是王阳明心学的主旨之一。
懂得大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
有些人懂得很多的大道理,并且当身边有人迷茫时,还能为其讲上一堂别开生面的“政治课”,剖析人生,纵观古今,让其听完过后对人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以为这样的“高人”一定是社会的栋梁、人生的赢家,他们用自己的经历,为后辈总结经验指点迷津,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不是人生的赢家,他们只是一群普通的“好心人”,看到你人生低迷,便“爱心”泛滥的好心人,此时他们转身成为了用手中的大道理为你解惑的传道者。
那这就很令人费解了,为何口中大道理滔滔不绝的人生导师,却过不好自己的一生那,如果让王阳明来解释他一定会说,“他知行不一”,我想懂大道理的人一定会反驳王阳明,我不是知行不一,而是我不想被这世俗所牵绊罢了,摆出一副超凡脱俗的姿态来,王阳明则转身离去,私下里对我解释说:他们知行不一,是因为他们知的不够或者说是不知,导致他们过不好自己的一生,如果他是真知,那么他就会“一念心起,行即相随”。
这么看来,这些集大道理于一身的“大成者”,其实是懂了皮毛便出来显摆本事的“伪君子”。
所以伪君子做不到知行合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认识知行合一
那么到底什么程度才算的上是知行合一那,如何理解“一念心起,行即相随”那。
举例来说,我今天突然想吃排骨顿豆角了,特别想吃,于是起身看看冰箱里有没有豆角和排骨,一看正巧都有,于是便来到厨房,用心中熟练的“工序”烹饪,不久后便吃到了美味的排骨顿豆角,这也体现了吃货的精神——想吃咱就整,想吃的念头起了,于是通过行动吃到嘴里,此时算的上是知行合一了。
过了几天我又突然想吃红烧狮子头了,想着都流口水,咋整,先看看冰箱里有没有原材料吧,一看差不多也齐全,但一想红烧狮子头的烹制工艺太繁琐,加上又没做过,于是乎咽了咽口水,窝在被窝里打了两把游戏之后泡了一碗面,吃过面后,不知不觉的打消了想吃红烧狮子头的念头。此时念起了,但最终没能落实在行动上,知与行也就不一了。
其实王阳明的境界更高,念起之时,行动也跟着落实了,在时间上属于同步完成的,而上述的“念起行至”则是有先后顺序的,需要在容我想想过后再行动,这就好比当看到老人摔倒,有些人站在边上纠结了好久到底要不要去扶时,王阳明早已扶起了老人,因为王阳明早已将知融入到了身心之中,做到了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路途
王阳明的境界太高了,但圣贤不就是用来标榜的吗?所以我决定通过三步走来追赶高山之巅的圣贤王阳明
第一 走心
这个时代是知识爆发的时代,我,们每天都接受着各式各样的信息冲击,有些人会由着自己的本性浏览八卦、娱乐等感兴趣的信息,而有些人却在抑制本性,在如山的信息中挖掘着“有用”、“实用”的信息,两类人虽说不是敌对的双方,但也是互相看不顺眼的。
而两类人如果在接受信息后都不“走心”,过目就忘,那无论信息实用与否,这都将让消逝的时光变得没有意义,而如果将检索后的信息走一遍心,那么说不定这些走心的信息就会成为未来某件事的关键节点。
其实走心也是加深认知的过程。
第二,追问本心。
外部的世界因走心而变的越来越清晰,了解了外部世界之后便是追问本心,追问自己那些是自己想要,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通过不断的追问寻找真我,因为只有真我才是完整的灵魂,才能更好的嵌入自己的躯体之中。
第三知行合一
通过上面的两步走,知的深度够了,也产生了真我的灵魂,那么下一步就是要将灵魂与肉体合二为一了,因为有时思想会走在躯体的前面,此时我们能想到,但是却不一定能做到,躯体落后在思想的身后,而有时躯体却走在了灵魂的前面,例如说话不经大脑,所以如果不能将灵魂与躯体合一,那么就无法捅破知行合一这层窗户纸。
而缩小灵魂与躯体间的距离,就成为了能否知行合一的重中之重。
展望
现在我站在了走心的门槛上,偶尔会追问自己的本心,但也会因这样或者那样的牵绊,早早的被拉回现实,看来知行合一离我还有很远,但它却矗立在我人生道路的前方,可能我永远也摸不到它,但我知道我这一生都在为拉近我与它的距离而努力。
此时脑海中出现了一副画面,在一处云遮雾绕的山顶,孔子与王阳明俯瞰众人、谈笑风生,偶尔会转过身来,笑着与身后拘谨的曾国藩攀谈几句,而在曾国藩遥远的身后有一群人陆陆续续的向着他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