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英国培根
今天继续读《五维突破:互联网+教育》这本书中的第三维度“工具立体”部分。如今移动设备已经常态化了,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尝试开放移动终端进入课堂,如石上城头小学的“互加计划”的华为平板实验班就是我们身边看的见的例子。
对于这一变化,我充满忧愁,那忧在何来呢?我个人最担心的还是孩子们还小,自控能力比较弱,没法将手机、平板真正地用来学习反而是影响了学习,耽误了学习,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优在何处?
视力问题:学生长时间使用移动设备(包括智能手机和iPad),有可能严重影响视力,特别是年龄很小的孩子,需要特别注意。
偷懒问题:在学生使用移动设备完成线上作业的时候,他们可能会直接复制网上的信息。这个过程非常便利,教师有时也难以判别学生是否直接复制于网络信息。
自制力问题:学生使用移动终端需要较好的自制能力,他们可能在使用终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去浏览毫不相关的信息,从而导致浪费时间,甚至直接去玩电子游戏。
工具问题:无论是用手机还是用Pad、Pc进行学习,完成作业、发布作业、参与活动等整个过程中都不涉及纸笔书写。长期这样,学生的书写能力会下降,而考试还需要用纸笔进行。
时间问题:学生们好像会随时随地联系老师。作为老师,感觉自己个人的时间经常被学生打破。
可持续问题:学生们可能因为一时新鲜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过段时间后就不积极了。
信息问题:如果老师让学生在社区里,或是利用社交平台进行作业的提交与互评,那么,就像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一样,老师和学生们都将接受大量的信息。这么多信息怎么办?
评价问题:学生通过平台进行相互评价,这些评价将会非常零散,老师如何综合考虑这些学生同伴之间的评价。
碎片化问题:学生用移动终端进行学习,有时往往是随时随地进行的。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是否会让学生们的思考流于肤浅 。
这是何等心烦,既然这么多缺点?难道就没有让人欣喜的地方么?答案是肯定的,何况硬币都两面呢!
那么喜在何处?
同伴可见:以往学生提交作业基本上都是老师才能看到。而现 现在,同伴之间可以相互可见,增强了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这种 这影响不限于自己班的同学相互影响,甚至拓展到全年级、全校或更广的范围。
多元互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能够更加多元,而且所有的过程可以记录。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中,有更多机会进行同伴互评与交流。不知不觉中,评价就变得多元了,而且,整个过程都能记录下来。
关系更近:学生有时候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向老师发问,老师又能够给出及时的解答与交流,这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合作增强:学生们更多地采用移动终端在平台内开展学习,就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跨时空的合作与交流中,学生们的合作能力能得到显著提升。
融入生活:由于学习过程更多地采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意味着学科的学习将更多地融入生活。
数据反馈:通过某些平台具备的分析功能,不仅可以更快地查看到学生们的答题情况,批改部分作业的时同极剧减少,更能够把握全班的整体情况,特别适合对明天的课堂教学进行调整
灵活设计:以往教学的很多环节都需要在课堂内才能够进行。如知识点的讲解、复杂问题的讨论、专题研讨等。但是,教师突然发现,其实原先在课堂内能够开展的教学活动在网络空间也能够进行这样就非常有利于教学的灵活设计,改变整个流程设计,从而使教学更有效地组织在一起。
关注个体:随着学生们越来越多地通过智能设备进行学习录也被记录下来。作为老师,可以分析某个学生一年、两年年的学习记录。这些记录将让教师可以更好地关注个体,深入体的需求,从而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自学能力:通过不断地引导,部分学生逐步找到了自己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路径。学生们搜索互联网信息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利用复杂信息进一步加工学习的能力也逐步提升,从而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
今天的阅读让我明白了移动设备常态化的9大喜和忧,更让我改变了对平板进入课堂的看法。我们应该站在现在,眺望未来,因为学生的明天属于未来,而不属于过去。我们应该迎接挑战,在新的环境里探索,改变固有的习惯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