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投资哲学六十八:投资中的信仰与价值观
昨天看完了《中国历史的教训》这本书,其中有一小节是写苏联解体的。这让我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们是否能把一件事做成,做长久。其最终依靠的可能就是一个信仰。信仰和价值观这些东西,我认为他是比较虚无的,是你自己构建出来的。你没有一个坚定的信仰,你就看不到那些精神层面的东西。而物质享受又是非常具体和实际的,任何人,只要你还活着,你就很难抗拒物质享受的诱惑。
因为我们虽然是人,但我们本质上还只是一种动物。人与猿猴分家也没有多久。而你作为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可能主要就是来自你对个人价值观与信仰的构建。你有信仰,能去坚定的追求一些精神上的东西,你可能就离动物属性远一些。
书中写到苏联最后解体之前官员是非常腐败的,只顾着享乐,就算有人想要有所作为,也会受到他人的阻挠。这和我们国家历代末期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也有区别,我们国家有很多次的朝代更替,所以经验也非常丰富。每一次朝代更替后,基本都能迎来另一个盛世。再或是说,在这种更替中,人是有章可循的。同时中国的读书人很多还是有信仰的。就算到了朝代末期,大势已去的时候,还是会有很多站出来想有所作为的。但当大势已去的时候,个人力量根本就改变不了趋势。
我从书中所写到的历史片段中得到的启发是,你要想做成和把一件事做长久,你就必须要有信仰,要有个符合大多数利用的价值观。如果历朝历代的官员都能从始至终的为人民利益着想,而不是只顾着自己享受。我想这样的政权应该能延续很久。
我们做事的根本动力都是相对自私的。因为也只有这样,作为一个个体,你才能活下来。但在这个前提下,你的行为还应该遵守一些其他的规则。这是因为,你最终还是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的。社会上不止你一个人,你的行为会影响其他人,同样其他人的存在对你也是一种制约。说白了,如果你损害他人的利益,你也会受到反制。
所以我才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你为了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他人的利益。完全的损人利己行为是无法持续的。这应该是我们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原则。
再进一步说,你应该把自身的利益放到人类整体利益这个框架之中。通过对人类整体利益的追求,来实现自身的利益。而不是仅仅追求自身利益的满足。简单说就是,你把自己放到一个更大的维度,你生命的价值也可以被放大。再或是说,你把自己放入到什么维度,你的价值也就体现在什么维度。就像我一直说的,一个整天思考家国天下的人,和一个整日只是思考个人利益的人,他们生命所呈现出来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我为什么总是要思考这些看似跟投资没有关系的事情呢?是因为我想把投资这件事做的更加长久,所以我需要找到投资的价值基础。我要想知道,我如何做才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我如何做才能是对社会发展有价值的。投资你不能只思考赚钱,而是要思考我如何才能对社会有价值。你赚的钱,只是一种奖励而已,他并不只是你聪明才智的体现。
今天早上看似看《富可敌国》这本书了。我有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说金融这个东西,他是要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的存在就好像钱。钱的存在是种工具,钱是以商品和服务为基础存在的。金融也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没有了商品和服务,钱也就没有了价值,同样没有实体经济,那金融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一个国家的富强是因为他能生产制造众多人类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没有了商品和服务,你只有一堆钱,你也活不了。这可能就是美国的一个困局。如果你还是深度的嵌入整个世界,那么你的这种分工选择还可以持续。但如果你选择脱离世界,那么你只有金融和科技,你一样难以为继。
既然你选择了分工,就要要分工的体系之内。你离开了这个体系,你没有生产,你只有金融,你难道不吃不喝,只靠一些数字就能活着吗?金融相对于实体经济重要,他对实体有促进和润滑的作用。但最终你也还只是个辅助和促进作用,而无法独立存在。
其实这可能也反应出了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种错误观念,那就是舍本逐末。因为钱能换来你想要的基本任何东西,所以你就认为钱非常重要了。但你忽视了钱的作用是以商品和服务为基础的。如果没有了相应的商品和服务,钱也就失去了价值。
钱他最初的本质就是个交换的媒介,剔除这个媒介,我们交换的本质还是物物交换。你手里没有东西,你怎么跟他人交换?你不能创造价值,你还想要他人手里的东西,就只能是抢夺和欺骗。
人类社会的构成,在我看本质就是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分工体系。大家各自负责创造一种价值,然后通过交换实现高效的创造。你处在社会之中,就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用你的相对优势去创造更多价值,以换取他人所创造的其他价值。你最终能拥有多少财富,最终是由你创造了多少财富决定的。当然也可能是你的父母创造的,因为财富是可以传承的。如果还有其他的不劳而获的方式,可能就是抢夺和欺骗了。因为你所拥有的财富,不是你创造的,必然就是他人创造的。如果你没创造,你的亲人也没有创造。你还拥有了,那就一定来自抢夺和欺骗。
再回到投资中的信仰与价值观问题,我思考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我想把投资这件事做好。不只是为了赚到钱,还想找到人生的意义。我不是只想赚钱,我还希望我做的这件事有价值,有意义。我希望自己的一生不只是消耗资源,更应该是创造资源。我希望自己所创造的价值,要大于我所消耗的价值。人活一世总要为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创造点什么吧。不能你来一趟只是为了享受吧。
你需要为这个世界创造一些增量,而不是纯粹的来消耗。如果大家都是消耗,并不创造增量。那么这个世界早晚会被消耗光的。
信仰与价值观这些东西,他并不是真实具体的。他更像是我们自我构建的一部分。是你在认知世界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框架。是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结果。他跟你经历了什么有绝对的关系。或是说,他们本身就你经历的体现。
有了一定经验的人,通过跟一个聊天,大概率就能知道这个人曾经经历了什么。看人的准确性来自哪里,就是来自你经历了比对方更多的经历。
我们通过构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来指导我们的行为,以实现我们的各种目的。我们为什么要经历那么长的学习过程。正常的大学毕业都要二十多岁了。而一个人一共才多长的寿命。基本四分之一的寿命都是在专职学习。
你所构建的认知越是符合现实,那么你的以此为依据的行为,也就越是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放到投资中就是,你是否能长期相对稳定的盈利,就证明了你的认知水平。
资本市场是一个大众博弈的地方。进入的门槛非常低,所以什么人都能进来。但真正能赚到钱的人不多。为什么?在你进入市场之初就已经决定了你是否能赚到钱。你以一种错误的认知进入市场,犯了错还死不悔改,你会能赚到钱吗?赔钱,还继续使用错误的方式投资,能赚到钱才怪。
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并不能保证一开始就是符合现实的。所以我们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修正自己的认知。表现在投资中就是,当我们赔钱之后,是需要进行复盘和反思的。去找到我们哪里做错了。我为什么会赔钱,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我该如何改正,才能防止再次犯这样的错误。
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是在实践中,逐渐被修正的。但因为我始终是被束缚在局部的时空中,所以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也永远不可能完全的符合现实。我们所构建的认知,也只限于我们当下所处的环境。
这让我想到一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你永远摆脱不了环境对你的束缚。你的行为具有边界,你的思想一样具有边界。你虽然可以在有限的边界内不断拓展,但总还是会存在一个你永远也无法突破的边界。
总结一下吧,信仰和价值观是个框架,是你认知的一个结果。有了这个框架,你的行为就会有章可循。你的认知越是符合现实,你的想法也就越能得到实现。如果你做事总是得不到你想要的结果,那可能就是你眼中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