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甄嬛传》爆红开始,影视圈仿佛走进了一个死胡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部号称“史诗级”、“超还原”的古装大戏。其中不乏《琅琊榜》这样用心的作品,但也有《武媚娘传奇》、《锦绣未央》这些满头塑料花的电视剧。
古代女子的发饰,都是很有讲究的。那些繁复精美的簪、钗虽然已经很少出现在大众眼前,但都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今天,小芙就带大家领略一下~
笄(jī)
在古代,姑娘们个个都是长发及腰,所以固定发髻用的簪子就跟现在的牙刷、牙膏一样,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商朝骨笄(兽骨制成)
△羊脂白玉笄
女子插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必须举行“笄礼”仪式,相当于成人礼。从周代起,就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以后、结婚之前要完成笄礼,一般是15岁时;如果是大龄未婚的姑娘,最迟也要在20岁前举行笄礼。
△由妇人给小姑娘梳头发、挽发髻
然后插上发笄,寓意“成年了,开始人生另外一个阶段”
笄的材质各种各样,达官显贵们一般都用金笄、玉笄。而平民老百姓们大多使用木笄,虽然不值钱但胜在轻便。
簪(zān)
簪由“笄”发展而来,后来所有绾髻的首饰都可以称为“簪”。除了作为首饰外,还象征了尊严。皇帝赏赐给大臣的礼物一般都是簪,而罪犯是不可以戴簪的,即使是皇后妃子们犯了错,都要退簪。
△清·金镶珠石点翠发簪
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簪的材质主要是兽骨。到了汉朝,开始出现象牙簪、玉簪,还会在簪上镶嵌绿松石!
△陈列在博物馆的绿松石发簪
唐宋元时期,大家的审美有了明显进步,什么金啊银啊玉石啊,怎么壕气怎么来,而且簪的制作工艺也有了改善,簪头的雕刻有植物形、动物形,都是富有吉祥寓意的图案。
△金玉花簪,镶嵌有红蓝宝石
清朝时期,皇家喜欢东珠,所以那些格格、福晋们都首选东珠作为发簪材料。另外,满族妇女做佩戴的扁方(大簪),也是“簪”的一种。
△清·金镂空镶珠扁方(收藏于故宫博物馆)
镂空处镶嵌翡翠、碧玺、珍珠,来作为枝叶、花瓣
△清·银镀金碧玺花卉簪
栩栩如生、十分精致,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馆
在民间,富贵之家多用玉石、银簪,而贫苦人家会用骨簪、木簪。但是普通人家嫁女儿,银簪是必不可少的东西!陪嫁用的银簪,一般都会受到珍视,有一辈子都不丢不坏。
钗
钗和簪都一样,都是发饰,唯一不同的是:簪是一股,而钗是双股......古人真是麻烦!钗从发明出来后,就一直是女人主要饰品之一,即使到了现在,它都在梳妆品里占有一席之地——我们的发夹,都是从钗演变来的。
△金玉钗(明神宗定陵出土)
古代皇宫里的女子,可以用各种名贵的宝石做发饰,而小户人家只能戴荆钗,因此“拙荆”便是古代男人对外人称呼自己妻子的谦词啦。
△时间过去,珠宝仍是熠熠生辉
△普通人家的银钗,小家碧玉也很美
“钗”因为是双股,所以不仅是饰品,更是一种寄情的信物。在古代,恋人、夫妻分离的时候都会互赠信物,表示思念:女子就将头发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予对方,一半自留,他日重逢之后再合到一起。想想还是蛮浪漫的~
华胜
这个芙迷们应该很少听说,华胜,又称“花胜”,是古代女子一种首饰,通常制作成花草的形状佩戴在发髻上或者额前。
△清·点翠华胜
△清·嵌宝华胜
△景甜额前的这个饰品,便是华胜
篦
篦,是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用品。大家都知道,古人的头发辣么长,又不能每天都洗头,所以需要“篦”来挠痒痒、剔除发垢。在古代,大家几乎篦不离身,时间一长,也形成了插篦的风气。
△金篦
魏晋时期,女子佩戴篦的风气开始流行,到了唐朝更加盛行。篦,通常都用金、银、玉石、犀等名贵材料制作,佩戴方法在《捣练图》、《执扇侍女图》等绘画里都能看到。
△张萱《捣练图》,图中女子戴的就是篦
据说晚唐时期,女子头上篦越戴越多,甚至佩戴十几把
微信:DenkerMa 更多珠宝信息关注芙莱尼微信,为您提供第一手珠宝资讯,关注还可获得珠宝私人定制大礼包,更多惊喜尽在芙莱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