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观摩示范点是展示基层党建成效的“窗口”,是交流工作经验的“平台”,本该成为引领党建提质增效的“标杆”。然而在实践中,部分地方却出现了“预制型”观摩点的不良倾向:提前数月“排兵布阵”,墙面展板反复打磨“精装修”,党员群众提前演练“标准答案”,把观摩点打造成中看不中用的“盆景”。这种重形式轻实效的做法,背离了党建工作的初心使命,必须坚决纠治、靶向破除。
“预制型”观摩点的滋生,根源在于政绩观出现了偏差。有的党组织把观摩点建设等同于“面子工程”,认为展板够精美、资料够厚实、流程够顺畅,就是党建工作做得好,把“看得见的形式”当成了“摸得着的成效”;有的干部抱着“应付检查”的心态,把精力用在“临时抱佛脚”的包装上,却对党建与业务融合不深、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等真问题视而不见;还有的地方考核督导存在“路径依赖”,检查多停留在“看材料、听汇报、走点位”的传统模式,给形式主义留下了生存空间。这种“为观摩而建、为检查而备”的做法,不仅耗费了基层大量人力物力,更让党建工作陷入“虚功虚做”的误区,损害了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公信力。
纠治“预制病”,关键要在“求真”上下功夫。推动观摩点从“精心预制”向“自然生长”转变。要坚持问题导向,从源头破解形式主义难题。在创建标准上,明确“党员有感、群众认可、实绩突出”的核心要求,将特色产业发展成效、民生实事办结率、矛盾纠纷化解率等“硬指标”纳入考核,坚决叫停过度包装、展板扎堆等现象。在准备过程中,鼓励基层党组织“亮家底、晒短板”,既展示“党员联户助增收”等鲜活经验,也不回避“流动党员管理难”“党建与牧业生产融合不紧密”等现实问题,让观摩点成为反映真实情况的“晴雨表”。
检验观摩成效,最终要靠“实效”来说话。创新观摩方式,要打破“按部就班看样板”的固化模式,采取“四不两直+随机抽查”的方式,不发通知、不打招呼,直奔田间地头、牧民毡房,现场询问普通党员对组织生活的参与感,倾听群众对党建工作的真实评价。同时建立“观摩-整改-提升”闭环机制,对观摩中发现的共性问题梳理形成清单,明确整改责任与时限;对可复制的经验做法,通过现场教学、案例汇编等形式推广,让观摩点的“单个经验”转化为党建工作的“整体提升”,真正实现“观摩一次、收获一批、带动一片”。
党建工作的生命力在于真实,落脚点在于实效。破除“预制型”观摩点的形式主义,既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纠治表面问题,更要以“固本培元”的智慧完善长效机制。唯有让党建观摩回归“察实情、学真招、促实干”的本真,才能让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名副其实的战斗堡垒,让党建之花在基层沃土上自然绽放、结出硕果。(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委组织部 马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