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彭德格拉斯特《可口可乐传》告诉我们的三件事:


1.自带注重营销的基因


1886年,亚特兰大一位叫彭伯顿的极具商业思维的乡村医生,仿制当时很畅销的一种法国药酒,大赚一笔后,赶上了政府颁布禁酒令。


彭伯顿用古柯叶、可乐果等相同配方研究无酒精的新配方时,偶然间把煮出的糖浆和苏打水混合在一起,得到了美味的饮料,进而大卖。


古柯叶里含有可卡因,可乐果里含有咖啡因,销售16年后,随着美国政府颁布可卡因禁令,可口可乐的配方里才去掉了可卡因。


可口可乐的出身是“秘方药”,其立身之本就是广告营销,包括其自我宣称的“神秘配方”,也只不过是品牌营销的一部分而已。


可口可乐的广告攻势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券、传单、报纸、杂志、日历、笔记本、盘子、扇子、车身、墙体、电视等,凡是能被人接触到的东西,都被可口可乐占用到了极致。


除了娱乐、体育明星,可口可乐还把美国总统拉来给自己代言,甚至,风靡全世界的虚拟人物圣诞老人形象也是由可口可乐广告确定下来的。


2.无意获得的基业长青秘诀


19世纪末,可口可乐还是在街边小店当场调配的销售模式,只能在天气炎热的地区卖。


要扩大销路,必须用瓶装。


当时可口可乐的老板没有发现瓶装的商机,和两个发现了此商机的年轻人签了一个草率合同,约定了可口可乐提供糖浆,年轻人进行瓶装销售。


虽然这个合同在许多重要事项上存在漏洞,给可口可乐带来了大量纠纷,并且因为未明确授权期限而被视为永久有效,但是这无意中让瓶装商和可口可乐形成了互利共生的密切关系。


瓶装销售体系的诞生,让瓶装销售、开拓市场、应对政府等大量具体事务都交由瓶装商完成。


成本极低的饮料配方让可口可乐永远可以保本躺赚,并留有大量利润空间分割给瓶装商,以极大激发瓶装商的营销动力,进一步扩大可口可乐的品牌影响力。


正因如此,可口可乐抗风险能力极强,无论外部环境再怎么变化动荡,自己只需调整糖浆产量即可。后来,可口可乐对国外瓶装商只提供无糖浓缩粉,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可口可乐看似因瓶装销售合约粗糙被收割了大量财富,实际上却是获得了一个几近于无风险、高利润的生意。


3.销往全球


可口可乐组织强大的游说力量,说服美国政府和军方,相信可口可乐是美国人的生活必需品,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饭后饮品。


因此,可口可乐不仅独享了在军队里的可乐销售权,并且在二战时全美国实行白糖定额配给制度的情况下,可以无限量获得白糖。


二战期间,可口可乐成箱成批地作为军需物资被送往前线遭到媒体痛批,后来改为在前线就近建立瓶装厂。


可口可乐大量出资,确保出征的士兵能以极低的价格买到可口可乐。


二战结束,美军撤走,在全球留下的瓶装车间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可口可乐在当地生产、销售节点,而美国大兵大口豪饮可口可乐的情形早已为当地人做了最好的广告。


就这样,二战后,可口可乐奠定了在饮料行业的全球霸主地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