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合作赋能 共筑现代化产业新高地

5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二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致贺信。习近平指出,本届西博会聚焦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区域交流合作,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对构建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也为世界各国分享中国西部发展机遇提供了有效平台。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与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背景下,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区域交流合作,是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路径。这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更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源头活水。通过对外开放,能够引入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优质资本,为产业升级提供强大助力。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我国积极开放市场,吸引特斯拉等国际知名企业来华投资建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落地,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制造技术和智能化管理模式,还带动了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从电池生产、零部件制造到软件开发,众多国内企业在与国际企业的合作与竞争中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崛起,在全球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同时,高水平对外开放还能为我国产业拓展广阔的国际市场,将优质的“中国制造” 产品推向世界。家电、通信设备等行业凭借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持续扩大份额,提升了我国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深化区域交流合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构建协同发展格局。不同地区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技术人才等方面各有优势,通过区域间的交流合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就是区域合作的典范。广东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完善的产业链配套,香港具有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优势,澳门在旅游休闲、葡语国家商贸合作等方面独具特色。大湾区内通过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在电子信息、高端制造、金融科技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例如,深圳的科技创新企业与香港的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澳门与珠海携手发展特色文旅产业,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这种区域间的紧密合作,打破了行政壁垒,优化了资源配置,提升了整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与深化区域交流合作相辅相成,共同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对外开放带来的国际资源和市场,为区域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区域合作形成的协同效应,又能增强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长三角地区,一方面积极对接“一带一路” 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拓展国际市场;另一方面,深化区域内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协作,上海发挥金融、科技和国际化优势,引领产业创新;江苏、浙江等地凭借制造业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和配套生产。通过内外联动,长三角地区构建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区域交流合作,是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双引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对外开放,以更务实的举措深化区域合作,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让合作的纽带越系越紧。通过汇聚国内外资源、整合区域优势,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劲动力,在全球经济舞台上展现中国产业的蓬勃生机与强大活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