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里,每天中午十二点半,准时收听张驰的《关不掉的收音机》,来自楚天音乐电台,节目开始总是有一段很熟悉的开场白:“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穷人家的孩子,我们必须勤奋,必须挣扎,必须浪漫,必须幸福。”
那年,我18,刚从十八线小县城考到武汉,面对着全新的大学生活,感受着不同的饮食、环境、方言和街道,有一种水土不服的孤寂感。
他富有磁性的声音,透过电波带给我温暖。引领着我逐渐熟悉大学生活,让我人在异乡不至于太孤单。我一直追随着他的节目,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
很可惜的,没听多久,他就远赴英国进修了,后来的某一天突然又在电台收听到他的声音,这是他的新节目《我的大学》,开场白隐约记得有“来自大洋彼岸”这几个字,这真的是记忆中的只言片语。
几年后,有人长大,有人变老,张弛的声音也越来越远。
但是,在每个午后准时响起的那个声音,陪我走过最困惑、最挣扎的时光,在我心里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
后来,我开始艰难的考研,枯燥的复习生活让我几近抓狂,而每晚12:00,我准时守候着这一时段的《城市日记》。
这档节目是戴军和秋微主持的有关各个城市的故事,开场白是:"城市里的时间、空间、一瞬间,城市里的生活、舞台、轮廓,城市日记,城市生活。"
他们会在节目里聊一聊去过的城市的酒吧、饮食、文化、人文,很轻松的话题,让我在苦行僧般的考研生活中,得以窥探外面生机勃勃的生活,它让我心存向往,让我憧憬未来,让我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考研那年的冬天,异常的寒冷,武汉的气温似乎总持续在零下6度的样子,没有任何取暖设施,每天沿着固定的路线不情不愿的去到自习教室,逼迫着自己打开第一本书,生活单调的可怕。
比起天气的湿冷凄苦,身心的折磨更让人难以忍受。
而每每如此,我更期待着每晚凌晨窝在被窝里,听着《城市日记》度过一天中最放松的20分钟,仿佛一个严重高原反应的人贪婪的吸着救命的氧气。
多年以后,生活早已重新洗牌,步入正轨,我曾尝试着重新收听《城市日记》,节目依然存在,只是节目主持人换成了李静和戴军。之后当戴军和李静纷纷离去,这个节目就被我彻底的遗忘了。
3.
如今,我在广州六年,在路途中,我习惯于将车上的电台固定到调频88.5,收听HIT FM.
这是一档播放国际流行音乐的电台,DJ也会分享自己的生活理念,社会见闻,会有旅游分享,也会有歌手对专辑的诠释。
这里有生活,有旅游,有音乐,有八卦。我会在上班的路上听Hit Morning Show,会在下班的途中听Big Drive Home。
也许生活不再矛盾重重,不再会有初入社会的迷茫和重大抉择,收听电台不再需要疗愈的功能,反而呈现出一种放松和休闲的意味。
never stop the beat.是HIT FM的宣传语,也许是希望你随着音乐律动,也许是希望你永不停止追求美好生活的心。
最近开始收听矮大紧的《晓说》。
开篇语是这样的:
路走了48年,方向却不止一边,服装偏爱黑色,内心却仍是此间少年,护照,48页,但每个终点都值得赞颂千篇,旅程,左右万里,时差,却最多一天,世事上下千年,却偏要说出瞬间;世界依旧很大,大到可以《晓说》。
节目带有高晓松强烈的个人色彩,依托他个人的文化底蕴,中西方生活经历,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有趣有味接地气。
4.
生活的城市在变换,容颜和气质也随着岁月和阅历在变换,随之,收听的电台在变换,熟悉的DJ也不断地在行业里进进出出。
从前我们是打开收音机,伸长天线,微调着旋钮仔细的调到相应的波段来收听节目,如今,是在各种app上关注想要收听的节目。连收听节目的载体也在不断地变化。
这些都是生活的常态,这些记忆里的电台都见证着你的成长,哪怕迷茫过,痛苦过,绝望过,挣扎过,都是生命里宝贵的体验。
没有痛过如何能找到避免疼痛的方法,没有失去过如何知道珍惜眼前拥有的,我们都是在磕磕绊绊中成长,在探索、失败中历练成如今风轻云淡的模样。
而每个阶段的你,哪怕生涩,哪怕胆怯,哪怕与环境格格不入,陪伴着你的电台会尽量抚慰着你内心的恐慌,记录下彼时你的样子,也记载着一个时代的变迁。